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mengyu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捉弄人的大脑

[复制链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0: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那些拿到20美元的人,做这个任务是为了拿这20美元,有一个很强的外部诱因,这个很强的外部诱因不会引起认知失调。因为赚这20美元,所以自己转了一下午,这很正常,所以他就能够接受这个任务是无聊的。但是那些只拿了1美元的人,在里边傻呵呵地转了一下午,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他会疑惑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他需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内稳态,回到平衡。怎么回到平衡呢?他告诉自己这件事是有意义的,这件事很有趣。

为什么我在讲各种事情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认知失调,各位知道原因吗?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因为它跟每一件事都有关,认知失调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关。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认知失调导致的。比如,很多家长喜欢逼孩子学习,当你用过度的奖励、过度的威胁、过度的控制来要求一个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不会产生任何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是怎么来的呢?我没有要求你学习,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爱学不学。然后这个孩子反而可能就学到了,觉得学习蛮有意思。所以你会发现那些真的爱学习的孩子,就是自己爱学习,觉得学习很有意思,觉得做出一道题很好玩。当外部动机极其充分的时候,人们是没有空间产生内部动机的。而只有外部动机减弱或者消失时,一个人才有可能产生内部动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0: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书里还提到了富兰克林效应。什么叫富兰克林效应呢?当年的美国政坛上,富兰克林有一个对手,这个对手跟他的关系不好,总是攻击他。后来富兰克林想,怎么能够修复跟他的关系呢?他知道对方是藏书家,家里有很多珍藏版的书,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给他,说:“我想读你们家的一些书,希望能够借来一阅。”富兰克林向自己的政敌借一些自己特别喜欢的书,然后他就等对方的回应。后来,那个人也有君子之风,就把书借给了富兰克林。在这之后,那个人就开始到处说富兰克林的好话。为什么?因为他认知失调了:“富兰克林是我的敌人,但是我为什么要借书给他?既然我把书借给他,那恐怕这个人不那么坏。”否则的话,他内心会很纠结。这就是认知失调导致的。这个方法后来被很多人使用。

所以如果希望别人喜欢你,最有效的方法是麻烦他。当他答应了你一件小事,他就相当于在你这儿投资了。反过来想,不要随便答应别人小事。答应别人小事就很容易被别人控制。我现在就经常毫无情面地拒绝别人。别人问樊老师能不能干什么干什么,我说不行,免得自己陷入富兰克林效应。这个是认知失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1: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在这一章里,作者还专门讲到了人们被过度的严密性蒙蔽。你们有没有听过各种打着脑科学幌子的测试,比如MBTI人格,通过测试来判定你是什么人格。我一般不太提人家的名字,因为这容易让人家不高兴,但这个作者点名批评了,他说像MBTI这种测试是不可靠的。为什么?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测试,结果会不一样,或者一个人在同一阶段、不同的地方测试,结果也会不一样。你怎么能够说它是可靠的呢?这些东西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巴纳姆效应是什么呢?就是算命先生永远能够说中你的内心。我念一下这些话,你看看是不是像在说你。

1.你需要被爱和被欣赏。

2.你倾向于自我批评。

3.你有相当大的潜力,但还没有充分利用它。

4.你的性格中有一些弱点,你通常知道如何弥补它们。

5.表面上你严于律己,自控力强,但实际上你充满焦虑,不太自信。

6.有时你会认真地问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决定或做了对的事情。

7.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多样性,不喜欢约束和xian制。

8.你以思想独立为荣,在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

9.你认为太容易向别人暴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10.有时你外向、健谈、善于交际,而有时你内向、谨慎、保守。

(现场观众点头)

11.你的一些愿望往往很不切实际。

12.在生活中,你追求宁静。

你看,大家都点头了。这就是算命先生的方法,他讲的话全是模棱两可的,全是一些人们的共性。一说这个,竟然很多人说“好准,怎么会这么准”。什么叫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是一个知名的马戏团经纪人,整天靠“骗人”为生,时常通过一些奇奇怪怪的表演来招徕生意。巴纳姆效应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每秒钟都会诞生很多被骗的人,因为人的大脑太简单,人的大脑喜欢证实,而不喜欢证伪。当我念刚才那些话的时候,你会觉得“对,我确实就这样”。但是证伪是很难的一件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2: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上次遇到一个朋友,他说他认识一个大师,我问他为什么相信这个大师,他说这个大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戳中了他,他当时站在那儿动不了了,因为大师太懂他了。我问他说了什么。他说:“虽然我当时表面很光鲜,在那儿跟他聊天,他说,只有你自己知道吃过什么苦。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我觉得他太懂我了。”我说这句话好像用在谁身上都行,任何一个超过12岁的人,几乎都能中招——只有你知道自己吃过什么苦。甚至还可以更夸张,说“你是我见过吃苦最多的人”。比如说,这个人的人生很幸福,觉得自己没吃太多苦。你可以说:“你不知道而已,其实你的内心很苦。”所以,你就知道我们多容易被骗了。我们要小心,远离巴纳姆效应。当然,这很难,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难建立的。

接下来,大脑欺骗我们的方法是归因。如果粗略地把地球上的人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往自己身上归因的,一种是往上天归因的。有一种人,发生任何事都会认为说,是我的问题,是我没做好,人定胜天,我们自己应该怎么怎么做。另外一种人说,都是缘分,都是老天给的机会。这两种归因方式决定了我们内在的控制点,即决定了你的内在的控制点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哪个好呢?其实各有利弊。

假如一个人的控制点是内部的,那么这个人会承担更多责任,他会认为,我要努力学习,我要努力工作,我要拯救地球……你看,他会就有责任感。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度地向内部归因会怎么样呢?做什么事都认为是自己的问题的话,容易焦虑、抑郁。老板把你开除了,你失业了,这事能全部归因在自己身上吗?不能。但是如果你一直是一个在内部归因的人,你就会内疚和自我贬低,然后痛苦、愤恨,觉得都是自己没做好。

外部归因的好处是什么呢?豁达。遇到什么事都认为是缘分,都是老天的事,很豁达。但是如果一个人一直是外部归因呢?这个人可能会习得性无助。什么叫习得性无助?我们讲过一本书,叫《幸福的方法》,里边专门讲过习得性无助。书里讲的是拿小狗做实验,如果一只小狗整天被电击,没有任何解救方案的话,以后你再准备电击它,它都不会跑,因为它会觉得反正每天都要被电。即使没有笼子了,它也不跑。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所以,如果一个人认为,所有的事都是老天安排的,所有的事都没办法,是注定的,他就会什么都不做,完全躺平。

这两者应该结合一下,该往自己身上归因的,要做一些努力;该放手的,允许上天做决定的,允许它超出你的掌控。我觉得最好的表达,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这句话不消极,尽人事也是要你努力,在“因”上努力了以后,“果”上就可以随缘,这时候你的心理会比较健康。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归因方式,大脑就会欺骗我们,我们或是过度地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或是会推卸更多的责任,这都是大脑欺骗我们的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3: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这部分叫知识错觉。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就是专门讲这个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达克效应。越愚蠢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的愚蠢。书里讲,1995年有一个人想抢银行,他担心抢银行,怕被摄像头拍到,怎么办呢?曾经有人教他用柠檬汁可以制作隐形墨水,他认为把柠檬汁糊在脸上,别人就看不见自己了。他就脸上糊了柠檬汁去抢银行了,后来被警察抓了。戴维·邓宁教授看到这个案例,觉得很有意思,就开始研究这个现象。后来,他和他的学生贾斯汀·克鲁格研究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也被称作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就告诉我们,无论你说什么离谱的事,这个世界上都有人相信,而且还不少。人们的认知差距是巨大的。这本书里有一张图,可以看到,一个人首先会经历一次信心的高峰,尤其是青少年时期,“人不轻狂枉少年”,年轻的时候人容易自信,这叫作自信的高峰。在经历了社会的“毒打”以后,人就开始反思,跌入绝望的低谷,认识到自己是不行的,然后再开始慢慢读书、学习,这叫开悟之坡。这就是我们认知改变的过程。很多人没有爬到信心的高峰,也有人跌下去以后就起不来了。所以在认知这件事情上,人很难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自我评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4: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有一本书叫《彼得原理》,这本书我没讲过,它讲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告诉你,在任何组织当中,一个人最终会被提拔到其能力无法胜任的岗位上。因为他能力很强,所以被提拔,但是也因为他总是被提拔,最终他会被提拔到一个无法胜任的岗位上,这就叫彼得原理。为什么大公司的效率会变得越来越低,是因为大公司当中的彼得原理会出现得越来越多。这是认知问题的一端。

另外一端是什么呢?另外一端是冒充者综合征,就是这个人能力其实是够的,但是他认为自己是冒充的,觉得“我不行,这都是因为别人给面子,都是因为我运气好,我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冒充者综合征在女性中的比例比在男性中要高很多,很多人觉得自己不称职,实际上她是称职的,但是在她内心当中会觉得自己是假装的。

更好笑的是什么呢?英国脱欧的时候,好多英国的网民出来说,我们坚决要求脱欧,我们支持脱欧。然而,当时谷歌搜索里,排在第一位的搜索词是“什么是英国脱欧”,排在第二位的搜索词是“什么是欧盟”。很多人连什么是欧盟、什么是脱欧都不知道,但是他有非常强悍的态度。我们社会现在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知道的东西很少,但是我们的信心很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5: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知识错觉的结果,叫简单化陷阱。什么是简单化陷阱呢?就是人们会创造很多“伪深度废话”。这个很有意思,我们的大脑不喜欢那么复杂的东西,比如说我在直播间总跟人推荐,你要读读经济学的书,学一下经济学;你要读读心理学的书;你要把zhong国历史读一读,或者你要把西方历史读一读。但是他们觉得学习这些东西都太慢、太费劲了,“我听个直播还让我去上门课,我压力太大”。好多人讨厌我的这种建议,因为这种建议麻烦,要学那么多东西。比较容易接受的建议是什么呢?你给我一个方法,给我一句话,就能让我豁然开朗,这样我才觉得你是我的导师。

比如说有一本书叫《秘密》,很多的人来问我,《秘密》这本书怎么样。这本书里边就讲到了《秘密》。《秘密》的核心就是告诉你,这个世界的秘密很简单,就是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是指你要想达成什么事,只要你使劲儿想,这件事就能实现。这个作者认为,这太可笑了,没有任何的道理。

那你说,我相信《秘密》,我相信吸引力法则,我内心健康、阳光难道不好吗?问题在于很多人因为相信《秘密》,都不好好工作了,天天就是信这个。你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要印证吸引力法则是对的,一天之内至少能够找出10个证据。很简单,就跟我们讲算命的那个道理是一样的,证实不难。今天我想这件事,后来发生了,我想那件事,后来也发生了,因为你想的事本来就离你的生活很近,这根本不奇怪。但是证伪呢?比如你想挣一百万,你没挣到你怎么不说了呢?也许大师会告诉你,没挣到是因为你不够真诚,你对自己获得一百万这件事不够确信。你一想,好像是不太确信。我觉得怎么能只靠想就挣一百万呢,我还是不够认真,我下次更认真点想。这样下去,人很有可能就废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这些东西无伤大雅,这是非常糟糕的东西,是我们要与之斗争的东西。知识错觉使他们相信这些法则具有科学效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5: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面临的挑战,与其说是与无知作斗争,不如说是与知识错觉作斗争。从一个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人那里学东西比从一个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的人那里学东西要容易得多。”

还有语境的重要性。语境跟环境有关,当我们考虑一个人的行为,或者考虑这个人所说的话时,一定要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去考虑,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选一句话出来,这样的理解经常是错的。心理学领域中有一个实验,就是说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帮助路边躺倒的人,其实这跟个人的道德修养没有那么大的关系,更多是跟他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说他是不是急着去开会,他是不是有急事,还有周围的人多不多,等等。如果周围只有他一个人,那他施救的可能性会高很多。如果周围有三个人,那他施救的可能性大幅下降。假如有十几个人,那绝大部分人会袖手旁观。这是环境造成的,而不是因为我们经常说的这些人道德沦丧。道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起更大作用的是环境。所以为了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们得知道语境的重要性。

比如说,我们在给自己和他人归因的时候,我们的方法都不一样。我们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更多地会从意图出发;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更多地会从行为出发。比如说对方迟到了,我们就会说他不守信用、不尊重别人的时间。自己迟到了,就会觉得我很努力地赶过来了,只不过今天堵车,我是一个不爱迟到的人。你看,当我们评价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图,评价别人的时候就会看行为。所以尽量少评价别人,多管管自己的事。

还有环境(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同样是北欧的国家,丹麦的器官捐献者比例只有4.25%,瑞典的器官捐献者比例则有85.9%。这两个国家的居民素质不是都很高吗,为什么器官捐献率会差这么大呢?这就是环境的问题。因为丹麦默认你不是器官捐献者,你要捐的话,你要签字同意,所以捐献比例只有4.25%。而瑞典默认你为器官捐献者,你如果不捐的话要签字,说你不捐,所以不捐的人就少。就是这么简单,跟人品没关系,跟这个地儿的人热不热爱生命没关系,就是受环境影响比较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5: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在心理学领域,有个词叫轻推,意思是只要稍微调整一下环境,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比如,你要减肥,减肥的轻推方法是什么呢?先把你们家的碗换小一号,这对于你的减肥很有帮助,这就是轻推。因为人们吃饭时,通常会想吃完放在碗里的食物,所以你就干脆少放点。关于环境的变化,我们讲得最多的一本书叫作《瞬变》,是瞬间改变的意思。《瞬变》那本书就是讲通过轻微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的,这是一本很早期的书,希望大家能够翻出来听一听,并不过时。

环境问题还会造成从众效应。比如,很多人在网络上做出的判断并不是自己的判断,而是受到了舆论节奏的影响,所以大家经常讲“带节奏”。“带节奏”这件事非常有效,什么叫“带节奏”呢?绝大部分的受众在看东西的时候,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因为内容看不懂,而且也不愿意看,所以一看标题,就已经得出结论了。而且一旦人得出了结论,内容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去看内容就是为了证明这个标题。

狂热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这个社会最怕的就是狂热。大家狂热地追星,狂热地喜欢一个东西,狂热地关注一个事件。有很多事件根本不值得狂热的关注,只是因为它在这个时间点成了流量密码。所以在流量的时代,从众效应更是明显,大家要冷静。大家听我们讲书,我们甚至都不把用户叫作粉丝,我们讨厌“粉丝”这一说法,我们不需要粉丝。听众是用户,用户意味着人家向你交钱了,你要给对方提供服务,大家谁也不用感谢谁,这是一个对等的商业行为。我们希望这个社会中的人能保持冷静、理智,这样咱们才能够越来越接近一个成熟的社会,而不是一个一呼百应的社会。

前面我们列举了这么多大脑欺骗我们的方法,最后要分享的工具箱是什么呢?第一个工具箱叫作改变元认知,你要改变你的原始认知,也就是你底层的看法。比如说有一个叫维克多的人,他的嫉妒心很重。有一天,他给女朋友打电话,女朋友没有接,他就想,“她肯定是忽视我,她肯定是瞧不起我”。于是再打第二通,第二通又没接,两通都不接,然后他打第三通,越打越气。等到他女朋友看到的时候,他已经打了18通电话,你说害怕不害怕?在打这18通电话的过程当中,他的愤怒在不断累积。实际上这个时候,你能让他不打电话吗?这很难,但是你可以让他试着调整元认知,也就是说,当他的内心中产生嫉妒的想法时,可以质疑一下,“也许她有别的事,不接电话不代表着忽视”。这就是调整我们元认知的一个基本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6: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说:“如果你患有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或社交恐惧症,或者有消极的想法或情绪,面对由此产生的元认知,你需要通过以下三个基本问题去质疑它。

自动想法基于哪些具体要素?
这种想法或情绪是循环和没有结果的吗,它会时不时地把你困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吗?
如果朋友与你分享这样的想法,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我觉得第三句话特别重要。我们在劝别人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讲道理的,都能想得很明白,但事情到了自己头上,我们就陷在那个错误的元认知中出不来了。

卡尔·萨根(天文学家)在他的著作《魔鬼出没的世界》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清单,来帮助我们提神醒脑,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你要质疑自己的大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6-28 02:31 , Processed in 0.021604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