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60|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捉弄人的大脑

[复制链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23: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一本薄薄的小书,叫作《捉弄人的大脑》。为什么要讲这本书呢?因为我平常总跟很多家长讲:“你们不要只管孩子的行为,你们要了解他的大脑。”然后很多家长留言说:“我们只能看见孩子的行为,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大脑。”所以,我意识到我需要找一本很简单的关于大脑的书。

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在于,它在脑科学和社会心理学范畴中,把大脑欺骗我们的所有方式浓缩在了一块儿,一共总结出了8到10个不同的欺骗点。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太过自信?举个例子,一位在公司里特别自信的管理者,整天批评员工,那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领导。他为什么这么自信呢?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大脑所得出的结论,他不知道自己的大脑会做出很多错误的决策,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大脑会得出很多奇奇怪怪的结论。一位在家里对孩子特别凶的家长,不好好对孩子说话,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权威,并特别相信自己大脑得出的结论。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我们不能太相信自己的大脑。这可能就是zhong国人常常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原因。所谓的谦虚不在于不自信,而是对自己大脑得出的结论保留一份批判精神——“这件事真是这样吗?不一定,我需要多方求证。”这时候,一个人才能够真正实现谦虚、包容、接纳、宽容,这些品质都是从这儿来的。



接下来,我们“走入”自己的大脑。我们平常会相信什么?比如说相信视觉,“眼见为实”,相信听觉和触觉。其实我们的感官只是接收器而已,真正处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的,是我们的大脑。大脑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大家有没有见过双稳态图像?什么是双稳态图像呢?网络上很流行,比如说,“这个人到底是进门还是出门?”“这个人到底是上台阶还是下台阶?”“这个人是站在楼上还是站在楼下?”“这个人到底是一个少女还是一个老太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25: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当大脑没有下结论的时候,你会觉得两个答案都对。但是,一旦你看到图里的是一个老太太,你就再怎么看她,她都是个老太太了。这叫作双稳态结构。双稳态就是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这个图像可以从两种角度解读,但是最终我们的大脑会选择一个结果。一旦我们的大脑帮我们做了选择,那就意味着你再看它,它就是你选的那个样子。所以大脑为我们做的事情是减少模糊性,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判断保持流畅和完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26: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有人找到魔术师去了解他们的魔术手法,结果发现,魔术师的技巧更多地不是靠快——你不要以为是你没有看到魔术师把东西变到哪儿去了。事实上,魔术师的手法根本不快。比如观众完全可以看到他把手里的球藏在了哪个地方。但是,由于他藏的这个动作跟观众的想象完全相反,所以观众在认知上不认为球被藏在了那儿,相反,他们认为球被放在了碗里。很多魔术师自己也觉得很奇怪,觉得自己的魔术表演明明都已经穿帮了。虽然他在观众面前表现得不够好,但是观众的大脑会骗自己。观众不会按照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来得出结论,而是按照大脑的惯性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想象。这就是大脑为我们所做的工作——减少模糊性,增加确定性,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平滑。

有一个词非常好,叫作“自动脑补”。你知道这个词有多可怕吗?比如在生活当中,当你给一个朋友打电话,打了三次以后,他都没有接,你可能就会脑补出一个“他不喜欢你”的画面。这个“他不喜欢你”的画面其实是你想象出来的,但你会觉得很生气,觉得今天打电话给他,他是故意不接的。因为我们自动脑补得太多了。包括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一条新闻,你可能只是看到了一个标题,但是你会自动脑补出整个新闻过程,并跟着别人一块儿口诛笔伐,然后就开始骂“人渣”,等等。网络上的戾气和暴力是怎么来的?很多是来自我们大脑的自动脑补。因为大脑的责任就是填补空白。

而自动脑补的东西来自哪儿呢?基本上都是来自你过去的经验。所以,你以为你在评价一个公众人物,其实你是在评价你自己。当你在评价一个公众人物的时候,你评价的是自己过往的经验,你的经验决定着你是怎么看待他人的。这就是我们大脑的基本工作原理。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来看看大脑是怎么欺骗我们的。第一招叫讲故事,大脑喜欢给我们讲故事。比如说有一种病,叫作虚构症,什么叫虚构症呢?有的人会得视觉失认症,也就是他的视网膜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皮层发生了病变。患视觉失认症的人并不多,全世界就几十个人,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正是这种罕见的疾病,向我们揭示了大脑的运作方式。当一个人得了视觉失认症以后,他经常会撞到墙。因为他看不见,他是盲的,所以他会撞到墙,总是撞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大家说他失明了,看不见,他说自己能看见,而且看得很清楚。然后别人问他,如果看得很清楚,那为什么还会撞墙呢?他说自己是在玩一个游戏,是不小心撞到的。这些失认症的患者都不会认为自己是真的看不到。这是虚构症当中的一种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26: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除了虚构症之外,大脑还会重建记忆,这个太震撼了。我们看电视剧、电影,里面经常会说“这是目击证人,这件事有三个目击证人,看你怎么辩驳”。1992年以后,一群学者开始用DNA的手段(有了DNA以后查案可以查得更准确,因为这是铁证)来为很多曾经被目击证人证明的案子翻案。他们在随后的25年的里,推翻了75%的判决。

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你早上起来坐公交车去上班时,不可能记住车里每个人的穿着。车上的这些人,在你看来可能就是模糊的一团。但是当有人问你“今天早上你在公交车里见到些什么人”的时候,你就开始回忆:“这边有个人穿红衣服,那边有个人穿蓝衣服,那边的男人有络腮胡子。”这其实是你大脑的想象,相当于绘图。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心不在焉的,但是我们在后期会回忆,而这个回忆就叫作“添油加醋”,我们会在其中加入很多自己的想象。所以,大家对自己的记忆不要太自信,人的记忆力是非常差的,绝大多数的记忆是被美化过的。要想证明这件事,方法很简单,你找一位20年前的老朋友一块儿回忆一下,你们当年干过些什么事,这时你就会发现,没法讨论。因为每当他说出一件事,你会觉得:“有吗?没有吧,根本没发生过。”大家的记忆有可能是不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27: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大脑讲故事的第三个手法叫作事后解释,也就是人们即使做错了事,也会自圆其说。心理学家准备了一张黄头发美女的照片和一张黑头发美女的照片,这区别够明显吧。然后他们把两张照片给一群人看,让他们挑选出自己觉得好看的那张照片。人们挑出照片以后,过了一会儿,实验者再拿一张错的照片给他们。比如说,你之前喜欢那张黄头发美女的照片,那么我现在给你一张黑头发美女的照片,然后直接问你,“你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实际上他刚才没有选择这张图片,他选的是那张黄头发美女的照片。但当被询问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时,这个人就开始讲:“我觉得她的下巴特别好看,眼神很清澈。”他会找出很多能证明自己喜欢这张照片的理由。在参加实验的人当中,74%的人没有发现照片被换掉,并且自圆其说,讲出了自己喜欢这张照片的原因。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它要追求平滑和连贯性。这是大脑欺骗我们的第一个方法——讲故事。

大脑欺骗我们的第二个方法叫推测。这来自丹尼尔·卡尼曼写的那本书——《思考,快与慢》,书中提到系统1和系统2。比如,你坐在这里,一个人突然过来跟你握手,你的反应是什么呢?你会不会无动于衷地问:“你是谁,为什么要和我握手?”我们一般不会这样,我们会先说“你好”,握手,再去做判断。握手的动作是怎么来的呢?它并不经过大脑,这个动作的发生是“启发式”的。启发式也就是习惯,我们的大脑习惯于节省脑力,因为节省脑力就是节省热量,在原始社会,节省热量意味着节省生命。因为在原始社会中要获得一点儿热量并不容易,而大脑耗能又特别大,所以能够节省脑力就尽量节省脑力。大脑往往会走神经通路最粗的那条线,那就是平常习惯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个叫作启发式。

丹尼尔·卡尼曼在研究认知偏见时,提出了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他认为系统1的决策直观且快速,系统2富有逻辑,耗时耗力。但是后来也有人对丹尼尔·卡尼曼的观点提出了反驳,我觉得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他们认为丹尼尔·卡尼曼的谬误是什么呢?叫作二元推理谬误。什么叫二元推理谬误?就是他把人脑这么复杂的一个东西,简化为了两个系统,这是不对的。而且有时候,我们通过系统2所做的很多计算和事情,效果往往不如通过系统1所做的。你也要知道,这件事有利有弊。从坏的方面讲,我们可能做了很多惯性使然的事,根本没有经过大脑的认真思考。但这是我们的原始本能,这种原始本能在什么时候最有效呢?生死攸关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27: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拜访过一位探险家李栓科,他在南极、北极都生活过,经常会不小心掉到冰窟窿里。我就问他,在南极生活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凭本能做事。就是当你听到冰面裂开的时候,不用问自己应该往哪儿跑,你就凭着本能跑,基本上是对的。因为在那一刻,任何计算都是来不及的,只能够靠本能去判断如何活命。他就是这样活下来的。这是关于推测的部分,这部分我们不再详细讲解,大家可以去听我讲过的《思考,快与慢》,听完以后,你就知道我们有特别多的认知偏见。

接下来的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作者介绍了压力对大脑的改变。你们知道吗?压力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人类的大脑是在什么时候发育起来的呢?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发育了。假设,当一匹斑马遇到了狮子,你觉得它有没有产生压力?一定有很大的压力。那如果这匹斑马没有产生压力呢?那它就会被吃掉。它一定是因为产生了压力,才活了下来,能够存活到今天的斑马都是会产生压力的。而一头狮子若要抓捕一匹斑马,它也是会有压力的,所以一定是能产生压力的狮子才会活下来。

那如果我们是原始人,正在树林里高兴地采摘果实,突然听到旁边哗啦哗啦一阵响,请问你应该怎么办?跑。好,那你能活下来。如果你是一个不会产生压力的原始人,即使周围风吹草动,没有压力就不跑,那你的基因可能就没法传下来,没法活到今天。因此能够活到今天的人,其基因对压力是很敏感的,也就是说有了风吹草动,我们一定会有反应的。正是这种基因使我们能够活得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28: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动物,我们有四种最基础的本能:第一个是吃,第二个是繁殖,第三个是跑,第四个是战斗。这是我们作为动物的四种原始的本能。既然压力是个好东西,能帮助我们快速反应、追捕食物、逃避危险,帮助我们活到了今天,那为什么今天很多人一说到压力,就感到头疼,觉得压力很糟糕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今天面对的压力是无穷无尽的,这是很可怕的。比如说一个小孩子每天被父母唠叨,表面看起来并不可怕,又不是被老虎追咬,但这种每天的唠叨,每天告诉孩子“你要完蛋了,你将来找不着工作,现在竞争好激烈,你这个样子下去怎么办”,会让这个孩子感觉周围有一只“老虎”。但是这只“老虎”不出来咬他,一直在他身边转、转、转,就相当于他被这只“老虎”威胁了好几年。这种情况下,他的神经系统就很容易崩溃。

为什么人们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压力是贫穷、巨大的工作量、紧急的截止日期、不讲理的老板、唠叨的父母……而这些压力不会因为你“抓到了一匹斑马”就结束。我们头脑当中的压力之所以会导致我们患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就是因为我们人为制造了大量的压力。人为制造的压力是无法解决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28: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发了一条朋友圈,告诉大家:第一,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压力;第二,不要人为地给员工制造压力;第三,不要人为地给自己制造压力。这为什么很重要?就算你不给孩子制造人为压力,孩子也会面临大量的压力。就像斑马是要跑的,对于孩子来讲,考试、打球、参加社交活动、参加比赛,这都是正常的压力。对于员工来讲,工作、挣钱、寻求解决方案,这都是正常的压力。这些正常的压力会让他们身心健康,能力得到锻炼,压力得到释放,获得成就感,感到开心。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斥的是莫名其妙的长期的担忧、恐吓、威胁,家长始终害怕孩子放松,领导始终害怕员工放松,我们始终害怕自己放松。这种压力一旦出现,它会弥散性地长期存在于头脑当中,以至于你的前额叶皮质得不到休息和放松,你的交感神经会始终处在兴奋当中,没法调动副交感神经,让大脑歇一口气。

我们在遇到重大压力的时候,为什么会吃不下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听说家里人生病了、出事了,胃口一秒钟之内就关闭了,吃不下饭,为什么呢?如果你是那匹斑马,你正在这儿开心地吃东西,那边出现一头狮子,你还吃吗?肯定赶紧不吃了,大脑会让你立刻停掉所有其他动作,赶紧跑路。所以当压力来临的时候,大脑给我们的指令往往是战斗或者逃跑,这其实也是大脑欺骗我们的方法。我们并不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但是大脑会让我们像在非洲草原打仗一样紧张。这就是如今我们的大脑经常因为压力而受到损伤的重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28: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这部分内容,叫作对确定性的追求。大脑特别喜欢确定性,不喜欢麻烦,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麻烦会消耗能量,所以大脑就喜欢确定性,确定下来就不再改了。咱们随便挑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不深入讨论,我不表明立场,只是挑一个话题。现在有很多话题,我们跟朋友是不能讨论的,一讨论就“友尽”,就没法做朋友了。比如说转基因食品,假如你是一个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那么结果最有可能是什么呢?就是你看到任何支持转基因食品的人,就会屏蔽、拉黑,觉得这个人是“洗地”(本义是用水以及去污用品清洗地面。在网络上引申为替别人,尤指做坏事的人处理后续收尾工作)的。假如你是一个支持转基因食品的人呢?你看到所有质疑转基因食品的人,你会说这个人没文化、瞎说,这人怎么怎么样。

随着你屏蔽的相关内容越来越多,就会形成一个信息茧房。信息茧房就是你把自己裹起来了,只会遇到和你观点一样的人,而跟你观点不一样的人都被你拉黑了。你只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所以你越来越觉得自己正确。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追求确定性,一旦我们认定一件事情,我们就会不断地强化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0: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就进入社会心理学的部分了。我一直说,一个好的领导或者一个好的家长,一定要懂脑科学和社会心理学,不懂的话,你就不知道怎么跟他人互动。我们来谈谈认知失调。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认知失调,在很多本书里都讲过。但是拜托大家有点耐心,这么重要的东西,多讲几次也是应该的,也有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

认知失调的发现者名叫费斯汀格,他从我们人体的内稳态开始讲起。各位知道什么叫内稳态吗?你有没有发现,人在跑马拉松的时候很少会尿急,为什么呢?首先,出汗会减少膀胱的水分储备,它能让你的内部保持稳定,到最后,连口腔里分泌的口水都会减少。因为这能减少你喝水的压力,这就是我们的身体维持内稳态的一个方法,它会让我们在生物层面维持内稳态。实际上我们的内心也会追求内稳态,也就是一切都得自圆其说。如果一个东西不能够自圆其说,我们就会发生认知失调,会觉得不舒服。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拉封丹寓言中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故事,当狐狸吃不到葡萄的时候,它内心的内稳态被打破了。它特别想吃葡萄,但是吃不到,好难受,内稳态被打破了,怎么办呢?两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努力吃到葡萄,但它做不到;另外一种方法是,它不吃了,说葡萄是酸的。你看,当它说那葡萄酸的时候,虽然还是没有吃到葡萄,但它心里舒服了,内心回归到了内稳态。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失调。

费斯汀格发现这个现象之后,更是豁出命地去做相关的心理研究。他作为一个教授,潜入了一个邪教组织里边。那个邪教组织的人宣称他们跟外星人有联络,这个地球马上就要毁灭了,捐款的人们可以和他们一块儿离开地球,只有这些相信他们的人可以得救。费斯汀格就在这个邪教组织里边做卧底,他想等到那天,地球没有毁灭,这些人会怎么办?到了那天,地球没有毁灭,这个教主会怎么说呢?费斯汀格想不出来,就一直等到那天晚上。

所有人等着地球大毁灭,结果地球没有毁灭,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他原以为这位教主要绷不住了,没想到教主出来说,由于你们如此诚心,感动了外星人,外星人决定赦免整个地球。大家接着鼓掌,接着跳舞,接着欢庆。所以,即使这种不靠谱的预言失败了,也能够撑得下去,因为人们认知失调后的内心需要平衡,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相信你,我希望继续相信你。如果你让我失望了,我就一定要找到一个你没让我失望的理由,来弥补这个认知失调。

于是费斯汀格开始认真研究认知失调,他做了一个实验,找来了几个人干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我们在《人性实验》那本书里边也讲过,很有意思。这本书上写的是,让他们绕着桌子转,转很多圈,就是很无聊地绕桌子转。转完了以后,跟他们说门口还有几个候选人,你们出去向他们介绍一下这份工作。两个组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一组人会拿到1美元,作为他们的报酬,另一组人拿到20美元。你们猜,怎么着?凡是拿20美元的这组人,都说没意思,太没意思了,绕桌子转没意思。而拿1美元的那组人,说自己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很有意义,很好玩。为什么?没有人规定他要这样说话,为什么这些没有拿到更多钱的人,反而会更加维护这个游戏呢?各位理解吗?就是因为认知失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6-28 02:06 , Processed in 0.027537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