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mengyu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性实验

[复制链接]

43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182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8:15: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作爱。爱到底是什么?爱是一个包容的过程。当你和他人之间真正有爱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扩展自己、容纳他人的过程。在1991年,阿伦(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证明我们会把最亲近的这群人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与这群人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你最亲近的、你爱的人拿到了钱的时候,你的感受跟你自己拿到了钱的时候是一样的。所以你在分配钱的时候,也会更多地分配给他们,而不是分配给自己。这就是一个爱的扩展的过程。你的自我扩大了,把他人包容在里面了,这就是爱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182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8:16: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作相信先于质疑。这一点太重要了,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点。我们的眼睛往往快于思维。什么意思呢?就是绝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在网上胡乱了一眼的东西,很容易就会相信。比如某明星出了什么事,稍微有点认知能力的人,都得问一下这个新闻的来源是什么,说这话的人靠不靠谱,这会不会是瞎编的,或者这是不是去年的事。但是大多数人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这些问题。我们只要在网上看到一个小小的片段一闪而过,就会直接下判断,觉得“这件事做得不行”。

这个现象是怎么被证明的呢?实验人员找了一群被试,给他们一份起诉书,起诉书里写着某一个人犯了什么罪,有很多陈述。其中,显示为红色的那些陈述都是性质非常恶劣的犯罪行为,但是同时实验人员也会提示被试,红色陈述的犯罪行为不存在,不要相信红色的这部分内容,这部分是假的,只是写在了这张纸上。然后实验人员让这些被试看这个人的材料,看完材料之后作为初审法官给这个人判刑。如果这些被试信了那些红字,就会判得很重。

接下来,实验人员还干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让一部分这些读文件的人,一边读一边做数字搜寻任务(在文本正下方有一串蓝色数字,需要在看到数字5时按下某个反应键),这个设计是在心理学实验中很常用的一个手段,模拟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在焉的状态。因为你去参加一个实验,一定会很认真,而不像你平常的状态,所以实验人员需要让你的脑子乱一点,让你的脑子有一点负担,有一点压力,比如告诉你一个7位数,并且要求你记住这个数字,当你的脑子要记一个7位数的时候,你再读一篇文章,你就会分心。这就是在分心的状态下去读文章。

实验人员发现什么呢?绝大多数同时在执行数字搜寻任务的人,判刑都会很重,因为他们会把那些红色的部分当作真的。所以你们想想看,我们平常刷抖音、刷小视频、刷小红书这样的东西,我们是很用心地刷吗?不是。我们都相当于脑子里边记着一串数字似的,分着心在那儿刷,所以你看到屏幕上写的任何东西,你的第一反应都是相信。这就是因为我们所有人(不是说绝大多数,是所有人)的头脑都是相信先于质疑的。

那为什么有的人还有反思能力呢?这句话很重要:相信会与理解同时发生,只有具备足够的认知资源和动机,质疑才会随之而来。也就是说你要质疑一个东西,你的认知水平需要足够高,认知边界足够宽,知道的事多,还要有足够的动机。很多人没有动机,觉得“那反正是骂别人,跟我也没什么关系”,他就不会去质疑。但实际上这都属于社会公益、公共道德,我们不能够让一些人混淆这个社会的视听,让那些人靠骂别人、毁掉别人的创作获益,这是不对的。这一点叫“相信先于质疑:眼睛快于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182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8:17: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虚构的记忆。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我们的记忆基本上都有想象的成分,而且这种现象还很严重。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特别好玩,实验针对的是女性对于经期的糟糕回忆。绝大多数女性都会认为经期来临的时候,自己会烦躁、生气、诸事不顺、心情不好。心理学家就思考,真的是这样吗?于是实验人员就找了很多女性,让她们记录每一天的生活,这里包含平日的生活,也包含经期的生活,把每天发生了什么事都记下来。这个是相对客观的,因为每天都记录了。记完了以后,过了一段时间,让这些女性回忆一下,上一次经期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大多数女性认为当时自己心情不好、很糟糕,坏事都发生在那几天,一到那个时候就难受。然后实验人员再把她的记录拿出来对照,发现她的回忆跟那个记录根本对不上。这只是过去了一两个月的事,并不是十年或八年前的记忆。只是过去了一两个月的事,我们的记忆都已经随着我们现在的想法被修改了。这个叫作现在重构过去。

我们根据自己的刻板印象,认为那些糟糕的事都发生在那几天,但实际上你查一下当时的日记,很可能那些事并没有发生。所以,不要太过相信自己的记忆。我有时候跟朋友聊起当年,经常会发生争执,因为大家记忆里的当年都不一样,对于某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们的记忆甚至会截然不同。我们的过去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是关于虚构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182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8:21: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作目的xianjing,也就是情绪控制中的反讽加工。这一条特别有意思,什么叫反讽加工呢?我现在告诉大家,不要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脑子里边坚决不要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请问,你现在脑子里想的是什么颜色的大象?粉红色。这就叫作反讽加工,当你去刻意地抑制一个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反而会不断地冒出来。那反讽加工这件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个发现特别有意思,就是在认知负荷之下,情绪控制这件事会变得更难。比如,让你憋着别笑,来个憋笑比赛,这个憋笑比赛往往最后都以大笑结束。你越是yizhi自己笑,就越想笑。尤其是再让你记一串数字,再增加一些认知负荷的时候,这个反讽的现象就变得更加明显。

怎么利用好这个反讽现象呢?有一个特别有效的使用场景,就是失眠。当一个人失眠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太想睡着。比如,我昨天晚上想着今天要录书,就告诉自己,今天晚上可不要熬夜,明天早上要录书,所以得早点睡,我越是跟自己说要早点睡,就越是睡不着。往往我们在第二天有事的时候,头一天晚上更容易失眠。大家不理解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在于你太想早点睡着,反讽效果就出现了,就是你想睡着,偏不让你睡着。

那么,在失眠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从2000倒数回0,正数没用,得倒着从2000往0数,因为这个很难。为什么倒数有效呢?因为倒数的时候你得强迫自己保持清醒,越是强迫自己保持清醒,越容易睡着,这就是我们目的xianjing和思维过程当中的反讽。所以不要过度kongzhi,要学会减压,压力大的时候,反讽效果会变得更加明显。所以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听书是很有帮助的。

很多人说听我讲书能够助眠,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一个批评,为什么呢?因为你听我讲书的时候是想试图听清楚,你越试图听明白,越觉得这本书讲得好,你越容易睡着。这叫反讽加工。当然,白天不是这样,白天的时候,如果这本书讲得好,那你才容易听进去,讲得不好你就听不进去。但是到了夜间,你有入睡压力的时候,在压力之下,越是听一些容易让你清醒的东西,你就越容易睡着。所以建议大家睡不着觉的时候,听《人人能懂的相对论》《深奥的简洁》,还有《有xian与wuxian的游戏》,这些具有高度思辨性的书是最容易让你入睡的。这是“目的陷阱:情绪控制中的反讽加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182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8:21: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框架理论。框架理论我就不多讲了,因为我讲过一本书叫《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在这本书里写的研究就是关于框架理论的,他因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里面讲的就是厌恶损失、峰终效应这些理论,揭示了我们人类思考的非理性,大家去听《思考,快与慢》就好了。

还有一个现象叫作被排斥的愤怒。美国发生过很多校园枪击案,心理学家就去研究,是什么促使这些孩子滥杀无辜,为什么有的人在报复的时候,不是只杀仇人,而是见人就杀?最后研究人员发现原因是这些人都被排斥过。更重要的事是什么呢?自恋水平高的人对于被排斥的反应更强烈。假如这个被排斥的人,平常就觉得自己很差,平常就觉得自己不行,他反而不容易愤怒,但如果这个人平常就是一个比较傲慢的、觉得自己很像样的人,当他被排斥时,他的愤怒情绪会更加厉害。所以,我们要做好人,不要参与排斥别人的行为,排斥别人的行为会引发他人极度的愤怒。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企业管理、商业合作中都是很一件重要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182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8:21: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这一个现象叫作亲社会流言。这也是我在这本书里新学到的。什么叫亲社会流言呢?就是说他散播这个流言的目的并不是作恶,他散播这个流言是出于社会公义,是因为他对某件事义愤填膺、看不惯。你们想想看,很多网暴都是这么来的,一旦一个事件激发了某一群人内心中的那种愤恨,他们一旦来劲了,就会不停地说,不停地骂人,不停地传播,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在做好事,实际上就是网暴,或者说客观上造成了网暴,而这种行为给他们的内心带来的抚慰,就是让他们觉得自己说出来以后好像舒服了一点,自己只要警告了别人,就好像舒服了一点、安全了一点。这就是亲社会流言之所以会蔓延的原因。

还有一个现象叫作爱能够让人减少对死亡的恐惧。这是心理学实验得出的一个观察。所有人或多或少地都会怕死,但是如果一个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知道有人爱他,而且这个爱他的人在陪伴着他、关注着他,他对于死亡的恐惧就会大幅降低。这是可以通过心理学的实验观察出来的。我专门讲过一本书叫作《怕死》,大家有机会可以把那本书找回来听一听,你就能了解人与死亡的关系。死亡不仅带给我们恐惧,还会带给我们在生活中做种种事情的动力。假如没有死亡这个结局放在那儿的话,你现在什么都不用做,你现在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和价值,因为你死不了,什么时候做都行。所以,死亡其实是自然给我们安排的一个非常好的发动机,没有这个结局,我们的生命游戏就不完美,就变得无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182
2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8:21: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最后一条叫作人是否有自由意志。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有自由意志,这是自己做的判断。但是心理学家并没有确认这件事,我们很难真正知道我们是不是有自由意志,我们做决定到底是因为自由意志,还是因为受了外部的刺激,还是因为大脑电信号突然之间的释放。所以在《未来简史》里,尤瓦尔·赫拉利讲过一个观点,他说,当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能够比我们的大脑电信号还快,它的运算能力超过大脑的时候,它可以完全掌控你的大脑。到那一刻,你怎么确认自己是否有自由意志?你的自由意志其实是一个电信号,而计算机比你的大脑运算得更快,所以它可以控制你,让你抬左手、抬右手。为什么人得知道自己有自由意志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你得承担道德责任,假如你没有自由意志,那你就不用承担道德责任,当你有自由意志时,你就需要承担道德责任。第二个原因就是需要证明对于错误行为的惩罚是合理的,我们承认自己有自由意志,那做错事就需要接受惩罚。这是最后一个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182
28#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8:22: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讲这本书,我完全没有念书中的原文,因为如果按原文来念的话,根本讲不完。这本书内容非常庞杂,但是因为我对这些实验都比较熟,所以可以概括性地给大家讲解。希望大家通过听我讲的这20多个不同的实验以及结论,能够对我们的人性有一个反思,能够认识到人的复杂性。如果我们不了解人的复杂性,我们就会过于简单地去看待他人、看待自己。当你知道了人性背后种种复杂的运算逻辑和法则之后,能够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我个人的感受是,当我们更了解自己跟他人之后,我们会选择始终做一个好人,保持善良、公正、爱、同情,这些品质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7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260
29#
发表于 2024-5-28 09:15: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7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260
30#
发表于 2024-5-28 09:15: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6-26 09:15 , Processed in 0.024928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