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旅游,大多数人都非常喜欢,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尝尽天下美食,更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五一假期来临,相信很多人早已做好了旅游攻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今天信息和交通发达,要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分分钟的事情,互联网订票,自订攻略,了解风土人情,饮食住宿都轻松搞定。交通工具也方便,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十分便利。在遥远的古代,古人远行或出游又是怎样的呢? 古代有旅游图书可以获取旅游信息,如路程书、舆地图、游记、地方志……大名鼎鼎的《山海经》就是出行宝典之一。作为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仅记载了几十种旅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和解决办法,还记录了百余种野菜野味,简直就是古人旅行的生存手册、保命指南。另一种简便省事的办法就是参考前人游记,这类作品模山范水、专门记游,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主,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这无疑起到了旅游手册的作用。徐霞客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写作的《徐霞客游记》,对中国的山川名胜、地形地质、民情风俗等都进行了详细记述,可谓一册在手,旅行不愁。 魏晋南北朝时,“描摹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兴起,自唐代起,记录“旅游路线”的作品也开始兴起,为了介绍得更详细,旅行书还出现了配图版。除了介绍行路路线,还会搜罗沿途的名胜古迹,并细心地给出投宿建议、食宿交通的收费标准,以及注意的事项。这些书籍不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诱发了许多人出游的热情和决心。 对于现代人来说,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旅游,证明身份的证件是必不可少的。而古代所查的“证”,也就是常见的通关文牒。通关文牒,也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或得到官方授权的外事活动,都会持有“符节”或“符卷”,这种“符”、节”、“卷”等,都是早期入住旅馆的身份证明,这些相当于现代的“介绍信”。后来的“驿卷”、“信牌”也都属于旅行凭证。 据史书记载,西周有一种叫“符传”的东西,作用和今天的身份证有点相似,但只有临时性。国人要迁徙或旅行时,必须先申领“符传”。一旦出行,不仅旅途当中随时有人查,每当过城关、城门或遇到宵禁、戒严时,均要出示“符传”。而且,这种“符传”按规定一般只能使用一次,使用完后必须按时上交,否则,就要受到惩处。 由此可见,在古代不同朝代中,不同身份的人所需要的证件各不相同。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在过去的社会中,都是需要一定的证件来对自己的身份加以证明的。 现在的各种交通工具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古代想要行万里路当真不易,大部分时候都是靠双脚丈量世界。古人先后用过的交通工具有牛、驴、马、船。车也有很多种,骡车以速度取胜,即便是千里长途,戴星而行,数日可达。以稳著称的“太平车”,重大粗陋,以牛牵挽,每天行程不超过30里,多是达官贵人使用。车身悬挂铁铃,行进时发出声响,数里之外可闻,宛如喇叭,好让对面来的车辆有预先避让的准备。 无论是步行,还是骑骆驼、骑马、坐牛车、坐轿子……古人出行一趟十天半个月很平常,半年一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想出去旅游都会很方便就能找到一家旅馆歇息吃饭,跟在家里一样的方便。但古代人出远门也会有现在这么方便吗?古人出门宿息之处主要有驿馆、旅馆、寺庙等处。驿馆主要为官方服务,其设施颇为完备。在京城的驿馆,主要为各地赴京办事的文武官员、上京赴考的士人及海外各国使者服务。 古代有很多驿站,不过驿站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住的,只有那些官员才能用的。古时候的法律规定都是很严格的,普通百姓出一次远门,是很少见的,交通不方便加上没有现如今的导航,古人们是不常出远门的。 从战国时期一直到隋朝,都是不鼓励百姓出远门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隋朝,到了唐朝时期才得到改善。唐朝是非常富裕的王朝,旅馆业达到了历朝历代的巅峰。旅馆有王公大臣开的也有平民百姓开的。当时在全国最大的两个城市长安和洛阳之间的官道上出现了无数的民间旅馆。明清以后,随着科举考试的规模越来越大,工商业也渐渐发达,客栈终于开始普及起来了,除了那些大城市,小县城也开起来许多小旅馆了,自此人们的出行开始变得方便起来了。 古代,出一趟门不容易,古人可不像现代人那般潇洒背个包就走。在交通不发达,物资不便利的时代,古人出门旅行要带点啥,才能满足旅途所需呢? 民以食为天,古人出门旅行头等大事当然就是带干粮。在那个经济交通都不发达的年代,古人要出远门,经常会遇到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旅途疲惫饥肠辘辘想吃个小吃或者拉面,那简直是做梦。即使腰缠万贯,若错过驿站村舍,也没地儿买吃的。所以,古人出门时,无论贫富,出门旅行头等大事就是带足干粮。“适苍莽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的《逍遥游》中就提到,古人出行百里需准备舂一夜的粮食。 “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热爱郊游的南宋诗人陆游,在诗中一句道破,户外出游穿衣必须轻便舒适。而现代户外登山,越野,冲锋衣的功能多了些,舒适轻柔,透气防风防水。 当然,户外出行遇上雨天是难免的。雨伞这玩意儿固然好,只适合漫步游湖之类,对于行山客却是很不方便。古人是有智慧的,雨水一多,便滋生出了蓑衣。蓑衣,顾名思义,是用蓑草编成挡风遮雨的衣具。后来,人们发现棕后,也用棕制作蓑衣。蓑衣是雨天的“盔甲”,尤其是春寒料峭的农耕时节,不仅挡雨,而且暖身。最早的“雨衣”就是古诗文中常提到的蓑衣,一直沿用至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郊外爬山踏青,一双好的鞋子非常重要。“一生能着几雨屐?”比起现代人均十几双的鞋子,古代人鞋子精贵得很,出行遇上下雨天为了避免弄脏弄坏鞋子,古人宁愿选择光脚走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穿木屐是时尚潮流,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莫不穿屐,但不用于正式场合,多为便装和登山游玩的鞋具。 而古代著名“虐山”大神,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以他数十年的山水阅历发明的“谢公屐”,受到古代登山旅行爱好者的追捧。为了上下山方便,他把鞋齿做了一些改进。谢公屐分前后齿,在登山的时候,把前齿卸去,这样登山就变得非常容易。下山的时候,又把后跟卸去。这样,即使站在倾斜坡地上,也可以靠抓地力省下许多力气,身体也更容易保持平衡。与现在的户外鞋设计初衷一样,可简易减缓双脚在登山过程中的疲劳度。 此外,古人登山游中还有另一种装备叫“芒鞋”。“芒鞋踏破山头雾,竹笠冲开岭上云”提到的芒鞋,即用植物的叶或杆编织的鞋子,也是古代翻山越岭的基础款配鞋。 在现代人眼里,杖只是老年人的生活用品。而古时候人们登山或远游,一般都会用竹杖。 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为黄州期间某日与朋友春游,忽遭风雨,朋友深感狼狈,他却泰然处之,缓步而行,写下了千古名篇《定风波》。词中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双草鞋一根竹杖,轻便胜过骑马,风雨兼程踏山归路,泰然自如。 现在我们旅行时,每次看到不同的风景人物,都要发朋友圈分享一下自己的旅游经历。古人没有朋友圈,没有微博,那他们是如何分享奇趣见闻,抒发感情的呢? 古人自有自己的雅趣。他们的分享与记录方式,就是写游记、绘画、赋诗词等形式记录下来,分享给朋友们。写文是为纪念,更是为博出彩,写得好自然就流传开来,也算给自己和名景打广告。 草木皆有情,有心即成景。画画就等同于拍照,古人常用山水画记录美景,早期的山水旅游画以人物为主、以山水风光为辅。人与景相和,人物可大可小,景致可远可近,如同我们现在拍照是一个道理。隋唐时,人们旅游的思想已是更注重于景,看见特别美的景物时,常醉心其中,只画山水而不入人像。一幅美妙的画作,既能回忆过去,又能陶冶身心,岂不美哉?当然古人的画作更多追求意境之美,跟实际可能会有所出入,也有部分还会把诗刻在石碑上。古代出行虽不如当代这样方便快捷,但正因如此,才更能让人静下心来体会领悟旅途中的风景,留下更多的传世佳作。 古人云:“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旅行是人的天性,不论是古人还是我们现代人,出游的乐趣,古今俱同!而历史上,古人在出行前的一系列准备,让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不仅细心还很有智慧,而且善于总结和归纳。直到今天,当我们旅游时,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准备,在某种程度上,和古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那么,在这样好的季节,你会不会像古人一样好好准备,出去旅游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