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悉达多

[复制链接]

510

主题

4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0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0:00: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好吗,我是李蕾。在今天的讲书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个女子,她觉得不开心,活得很痛苦、焦虑,所有的事都不顺利,就是垃圾时间。那怎么办呢?不想活下去了,她果然这么做了,就来到了天堂的门口。

这个时候,一个天使拦住她,问她说:“你是谁?”她说:“我叫玛丽。”天使说:“我没有问你的名字。”她说:“噢,我是一个医生。”天使说:“我没有问你的职业。”她说:“噢,我是一个妈妈。”天使说:“我没有问你的身份,我在问,你是谁?”这个女子觉得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怎么办呢?她只好活下去,在人世间寻找这个答案:“我是谁?”

有一次直播,我讲了这个故事,大家就在那里刷屏,然后纷纷问李老师:“你是谁?”我也在找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找答案,所以我决定要给大家讲这本书,就是诺奖得主黑塞的作品《悉达多》。

这本小说1922年在德国出版,书很薄,只有六万多字,一百多页,很快就可以读完。但如果你从未读过它,那么就很难回答那个问题:“你是谁?”这本小说有一个副标题,叫作《一首印度的诗》。我推荐大家去阅读姜乙的翻译版本,它优美得就像在读一首长诗,充满了音乐感,好多文字读起来它在你的身体里面回荡,每一段都直击内心。很多人会误以为说这本小说是在写佛陀的一生,不是这样。

佛陀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而黑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玩了一个“花招”,他的小说主角叫悉达多,是一个出身于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的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但是故事刚一开始,他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你说为什么这么做?这个英俊的男子背井离乡,想要寻求我们都想找到的东西,叫作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身份不断地变迁,他成为苦行僧,修行三年,在舍卫城与佛陀交谈,和绝色名妓共度数年,向商人学习怎么经商,拥有了数不尽的财富。当在尘世间,悉达多心灵和肉体的享受都到达顶峰的时候,他却对自己厌恶到了极点,就是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所以他想要抛弃世俗的一切,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最绝望的瞬间,悉达多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的声音,最终觉悟。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来走进这部小说。

黑塞是把佛陀的名字在这本书里一拆为二,非常有趣。悉达多有一个好朋友叫作乔达摩,他们两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就是佛陀。这好像是一个寓言,佛陀分裂成为不同的人,在世间活过此生。那我们也会看到最终他们有交集,他们有融合。乔达摩是悟道的佛陀,他意味着修行的成果,而悉达多呢,则代表每个希望找到自己的人,他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乔达摩合二为一,修成正果。所以我说这本书是写给每个人的智慧之书,方法可以学习,但智慧只能启发。我们凡人的种种经历,都能在悉达多身上找到影子。那他是怎么觉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懂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启发,获得无上智慧。因为明灯,已经一盏一盏为我们点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0

主题

4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0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0:00: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婆罗门之子悉达多

在这个姜乙翻译的版本里,翻开它第一句就说:“悉达多,俊美的婆罗门之子,年轻的鹰隼,在屋舍阴凉处,在河岸船旁的阳光中,在婆罗双林和无花果树的浓荫下,与他的好友,同为婆罗门之子的乔文达一道长大。”

悉达多出场的时候,就是一个年轻人,他是婆罗门之子,婆罗门是什么呢?它是印度阶级制度当中最高的种姓,是贵族,负责掌管祭祀和宗教。那悉达多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他又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已经广受爱戴,展露出将要成为婆罗门之王的潜质。他的父亲,因为有这么好的一个儿子,非常欣慰,母亲也觉得很幸福。那最爱他的,就是跟他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同为婆罗门之子的乔文达。

悉达多被所有的人热爱,让所有人感到喜悦,但他自己却并不喜悦。为什么呢?书里写:他在无花果园的玫瑰小径上漫步,在幽蓝的树影下静思,在救赎池中每日洁净身体,在芒果林浓荫匝地处献祭,他优雅完美的举止讨人欢心,令人赏心悦目,可他心中却并无喜悦。难道我们活在优美的风景中,拥有可以享受的一切物质的华美,都不能够让人喜悦吗?的确是这样,因为悉达多的灵魂悸动不安,他开始感到,父亲的爱,母亲的爱,他的朋友乔文达的爱,都不会一直带给他幸福、安宁和满足。

他可敬的父亲和其他智慧的婆罗门,已将他们大部分的思想传授给他,而悉达多充满渴望的精神容器,仍未盛满。他不满足,那么哪里有一条更值得寻找的道路呢?没有人能指明这条路,没有人认得它,不论父亲、老师还是智者。这就是一个人智慧的成长,有的时候你必须独自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0

主题

4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0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0:02: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试炼:沙门中的修行

于是悉达多决定放弃尊贵的身份和优渥的生活,他尝试去做一名沙门,什么是沙门?在这本书中,沙门更接近于苦行僧,也就是说他要创造苦头去吃。这个时候,三位沙门经过悉达多所在的城邑,他们是要去朝圣的苦行者,沙门是什么形象呢?消瘦、面容憔悴,长期在阳光下暴晒的身体黝黑,身上沾满尘埃和血迹,他们看似孤独、绝尘、与世界为敌,他们带着一种无声的激情,不惜一切去献身的执着和坚定。这个文字非常美。

悉达多看到这些人,就被这些人感召,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榜样或者是偶像,你会去复刻他,向他致敬。于是悉达多去向父亲辞行,可是父亲不许,你怎么能去做沙门呢?那悉达多就在父亲的门前站了整整一夜,终于获得允许,他踏上了苦修的旅程,等候已久的乔文达,在身后跟随上了他。

于是这两个年轻人,就加入了林间的沙门团体,他们斋戒,每天只吃一顿,日渐消瘦,蓬头垢面。其实这一段如果你读懂了,会发现它很现实,每个人十几岁的日子,其实就是一段苦修。所以悉达多放弃所有,去自寻苦吃,那也并不是自我觉醒,那只是一种反抗,我们试图反抗已有的生活,十几岁的时候力气那么大,我们觉得自己有那么多的不公平,有那么多尚未实现的部分,我们要证明自己,来彰显自己已经具备思考和独立的能力。所以很多年轻人,都是通过对周遭世界的鄙视,让自己显得很酷,这个就是《在路上》。

那此时的悉达多什么状态呢?他遇见女人时目光冷淡,遇见城中穿着华美之人,嘴角流露出轻蔑,他见到商贩经商,君侯外出狩猎,服丧者哀嚎,娼妓出卖色相,医生救治病人,祭司定夺播种之日,情侣们相互爱抚,母亲们哺乳,这些人世间一切的温馨,一切欢乐的瞬间,或者是痛苦的遭遇,都让他觉得不屑。因为他自以为是、非常清高的,所以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他认为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这个时期的悉达多期待着,当所有欲望都消除的时候,那最深处唯一的自我就必定会觉醒。于是他修行,以受苦的方式,接受日晒、被雨淋,还故意蹲在长满刺的藤蔓中间,任由皮肤流血化脓。他练习安坐、呼吸、屏气,遵从戒律,他跟随一名沙门长老修习禅定,掌握了将灵魂注入其他事物的本领。

悉达多好像突然之间拥有一种令人瞩目的能力,他可以化身为苍鹭,体验苍鹭的飞翔、吃肉和哀鸣,他钻进胡狼的尸体里感受腐烂,被鬣狗和秃鹰吞食,化为灰烬。你说这好魔幻,可是有的时候,我们的那个幻觉,就会让自己觉得无所不能,可以成为一切、统治一切。

那这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人说放下,好像意味着我们没有任何的欲望、没有任何的渴望,不再心怀期望,这个就叫作放下。这真的是吗?我们来看悉达多的遭遇,他的确曾多次摆脱“我”,但这一状态非常短暂,旧的渴望被压制,新的渴望又浮现了,最后他总会回归于“我”,重新忍受轮回的折磨。

就这样三年后,悉达多对于这种修行的方法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开始思考了,什么是冥想,什么是对肉体的弃绝,什么是斋戒和调息?那只不过是在逃离自我。这段话很重要,这是另外一种执着,悉达多发现,可能所有沙门都无法证悟涅槃,我们只是寻得安慰、麻醉,我们只是学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戏。所以很多人所谓的放下,其实是因为从来没有得到,或者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就欺骗自己说我已经放下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修行只是一种暂时的麻醉,那么喝酒、旅行等等方式都可以让人短暂地寻到逃避,为什么还要费很大的力气去修行?

悉达多就对自己的好朋友乔文达说,几位沙门迄今传授于我的一切,我原本可以更快捷、更容易地学到,在烟花柳巷的每一个酒肆里,在脚夫、赌徒之间,这就是人世间的生活。悉达多在说什么呢?就是说我如果想要陶醉、想要自我欺骗的话,那么人世间有那么多的方法。所以现在他并不想继续欺骗自己了,他想要找到真正的、彻底解放的道路。那该怎么做呢?这是个非常犹豫的时刻,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就是佛陀。

世间传闻,一个叫乔达摩的人出现了,他已经证悟了涅槃,摆脱了轮回疾苦,没有财产,孤身一人,云游四方,传经讲道,他就是世尊,是佛陀。包括君侯和婆罗门在内的很多人,都慕名而至,皈依在他门下。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赞颂,也有人诋毁。黑塞的比喻十分优美,说传闻像零星的小雨,缓慢滴落,每滴都带着巨大的希望,每滴都令人难以置信。

这个传闻也来到了苦行僧中间,沙门长老怎么看呢?他对佛陀全无好感,他听说这位所谓的佛陀也曾经是一名沙门,他生活在林中,之后又回到奢靡无度和寻欢作乐的尘世中,所以沙门长老根本不把这位乔达摩放在眼里。这一段描写其实是一个伏笔,后面我们会看到,悉达多也拥有了和乔达摩很多相似的经历。

就在这个阶段,悉达多和乔文达听说了佛陀的事,这两个年轻人想要聆听他的法义。那么悉达多和乔文达见到了外出乞食的佛陀乔达摩。佛陀的形象是怎样的呢?书中描写,他安详肃静地前行,带着隐约的微笑,宛如一个健康的孩童。他严格依照规范,同他的徒众着一致的僧衣,迈同样的步履。只是他的面庞、他的步态、他安然低垂的眼帘、宁和垂下的手臂,乃至他手上的每根指头,都流露和平,彰显完善。他无欲满足、无所模仿。在恒久不变的平静中,在永不凋零的光芒中,在不容进犯的和平中,他柔和地呼吸着。这一段非常治愈,当一个人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内在和外表合一的时候,他的表情就是松弛的,他的呼吸就是轻柔的,你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就像空气和水一样。

这个夜晚佛陀讲法,他深深地打动了很多听众,许多人听过之后都请求皈依。在这个时刻,每个人做出属于自己的抉择,就像我们面临一个关键的启发,有人选择跟随,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犹豫。我们就看到了不同的人,因为选择会有不同的人生。

乔文达毫不犹豫地决定留下来,追随佛陀。但出人意料的是,悉达多却决定离开。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年轻人不愿意追随佛陀呢?不是他不相信或者不喜欢佛陀,事实上,悉达多从未如此敬重和爱慕过一个人,也不是他发现了佛陀法义中有什么瑕疵,说你学术上不行。其实他认为佛陀是完美无缺的。那他为什么要离开呢?他说,佛陀的法义并非其最宝贵、最神秘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通过法义得到解脱。在明晰又可敬的法义中,不包含佛陀的彻悟,那个您独自超越众生的秘密,这才是无法言说、不可传授的珍宝。这一段意味深长,大家可以多读两遍。

就这样,悉达多决定要去通过行动来证悟自己,而不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来获得证悟。所以悉达多离开了佛陀,也离开了他忠实的朋友乔文达,从此孤身上路。他开启了一段自我觉醒的旅程,他要成为自己。那意味着不是要去寻找更好的法义,悉达多说,我知道,它并不存在,而是为了摆脱所有的圣贤和法义,独自去实现我自己的目标,或者去幻灭。这段描写很精彩,那条成为自己的路,其实并没有别的方法,没有捷径,也没有上师,那就是一个探索和自我发现的过程,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去体验,最终觉悟。

悉达多已经从青年成长为一个成年男子,很多东西已经被他抛在身后,他不再想要拜师求教,他最后的恩师世尊佛陀,也没有办法挽留他。如今他要拜自己为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其实这也是作者黑塞的态度,人要做自己,必须先找到自己、信任自己、依赖自己。

悉达多要找到自己,他最终发现,世上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像“我”这样让我费解,是“我”这个谜让我活着,让我成为悉达多。每一个觉得迷惘、脆弱或者纠结的人,我都建议,大家可以把这段话手抄一遍,然后放在你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地方,它会让你内心有力量,更加得清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0

主题

4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09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0:07: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最后的试炼:悉达多父子

小说写到这里,黑塞安排了一个惊人的情节,那是对悉达多最后一次试炼。在去往舍卫城的队伍中,有悉达多的故人。那是谁呢?那位曾经城中最美的名妓迦摩罗,带着她的儿子。就在那个渡口,迦摩罗不幸被毒蛇咬了,她瘫倒在地。孩子惊恐极了,拼命地呼救。那船夫就把迦摩罗抱进茅舍。此时悉达多正在生火,他抬起头先看见了那个孩子。他不禁愣住了,他从那个孩子的面容中看到了自己。这个孩子正是他的儿子。那是悉达多出城前最后一次跟迦摩罗欢爱时播下的种子。

悉达多有了儿子,此前他并不知道。这个时候迦摩罗艰难地醒过来,看到了她的爱人。她已经年老了,可是看见悉达多,她的内心还是充满了幸福和安宁。她本来是要去朝见佛陀的,可是现在见到了悉达多,她觉得很好。和见到佛陀一样好。女子不再有任何遗憾,她安详地死去了。

悉达多呆坐着,凝视着迦摩罗苍白的脸、倦怠的皱纹,仿佛凝视着自己苍白倦怠的脸。他看见他们年轻时的容颜、鲜红的嘴唇、炽热的双眼。他比以往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不灭、刹那即永恒。这个夜晚悉达多一夜未眠,他听着河水奔涌。船夫前来安慰他,却没有看到他的悲伤。死亡对此刻的悉达多来说,只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长久以来,他感到富足和幸福,如今更加幸福,因为他有了儿子。可是这就是他要渡过的最后一关,对儿子的爱,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烦恼。

小悉达多从小在富贵乡中长大,母亲对他很宠溺、仆从环绕。他从来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可是现在他失去了妈妈,又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有生以来头一回见到的爸爸,是这么一个贫穷潦倒的老头。这都让这个孩子不能接受。他既悲伤又害怕,他对两位老人很冷漠,经常顶撞他们,时不时地折磨他们,也不肯好好地劳作。但是悉达多从来不责怪这个孩子,而是以爱和善意的忍耐争取他。可是这个孩子依然不能忍受现在的生活。终有一天他对悉达多破口大骂,恶毒地诅咒他,然后摔门而去。

第二天一大早,悉达多发现这个孩子偷偷地驾着船逃走了。他苦闷不已,他觉得儿子离开他,会回到世俗中,然后就会迷失,会沉迷于享乐和权力。这让他觉得担心极了。此刻船夫走过来劝慰悉达多,说孩子并不快乐,放他走吧。悉达多不肯,说我正努力用爱来赢得孩子的心。船夫就微笑着,一语点破了他,说难道您没有用爱束缚他吗?没有每天用善和忍,令孩子感到羞愧和为难吗?你难道没有强迫这自大放肆的孩子,同两个视米为佳肴的老家伙,住在茅舍里?难道这一切不是对孩子的强迫和惩罚?这段话送给所有的父母,和送给曾经都是孩子的我们。

所以人跟人的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悉达多明白了船夫说得有道理,可是道理归道理,强烈的爱是无法停息的。他不能放手,他从未如此盲目、痛苦,从未如此绝望又幸福地爱过一个人。悉达多苦苦思念着自己的儿子,他也想起自己年少时期离开家后父亲心痛的情形。一时间父亲、自己和儿子的形象在他脑海中交汇出现。他终于意识到,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卷土重来,只要你没有改变,那么苦难就从来不会改变。

船夫就调侃他,说悉达多,你真的相信你干了蠢事,就能避免儿子干蠢事吗?你能保护儿子免受轮回之苦吗?这真是个好问题,非常犀利,就像当头棒喝,让悉达多领悟到这一个人的珍宝和智慧,那另一个人听起来却总觉得愚蠢。当年的自己也是这样,他逃离了父亲的道路,因为他觉得那条道路愚蠢。如今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他也得寻找自己的道路。获得了这样的领悟,他就能够解脱吗?并不是。

悉达多内心依然感到痛苦,但这份痛苦却让他更加明白世人。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也不再与意志作对。他知道被折磨是所有人的命运,命运就包容了所有并不完美的一切。这都是自然的,哪怕为此痛苦、受折磨、放不下,可它就是人的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0

主题

4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090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0:07: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最终证悟,得到圆满

就这样,悉达多扎了一个竹筏,渡河。他决定到城里去寻找儿子,可是没有找到。他来到了迦摩罗从前的花园里,唤起了他的记忆。如今他见到那些常客,商人、兵士、富人,不再感到陌生。他理解所有的人,理解并同情他们不是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生活。因为这一切他也感同身受。现在的悉达多不再嘲笑世人的虚荣、欲望和荒谬,反而通晓他们、爱戴和敬重他们。他看到人们为欲望而活,因为欲望不断地创造、出行、征战、不断受难,他爱他们。这一段写得非常地悲悯。如果看得明白,你可能就会觉得就是要热泪盈眶了。就这是真正的慈悲,这是基于理解的同情。

悉达多在世人的每种激情、每种作为中看到生命和生机,在他们盲目的忠诚、盲目的强悍和坚韧中看到可爱和可敬之处。在这一刻,悉达多终于彻悟,爱并非毫无价值,它源自天性,是一种必需。爱的欲望也应该得到哺育,痛苦就该去品尝,蠢行也该去实践。对所有的生命一视同仁,并发自内心地爱,才会让一个人得到圆满。就这样,悉达多彻底圆满了。

接下来,佛陀的弟子乔文达就听说了一个消息,说在那条河边住着一位觉悟者,他名气很大。乔文达就决定前来寻访。他来到了悉达多的面前,一开始并没有认出这是自己的老朋友。直到悉达多对他提起往事,乔文达才恍然,原来这位老人就是自己的少年好友、婆罗门之子悉达多。悉达多证得了圆满,乔文达希望他能够向自己分享教义和学说。悉达多却回答说,智慧无法言传。一个探求之人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

那么什么是探求呢?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着自由、敞开、全无目的。这就是一个探求者和一个发现者最大的不同。可敬的人,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为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一些眼前的事物。乔文达,我的朋友,世界并非不圆满,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对比。我学习到了一点,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并且属于它。这一段话是证悟之言,可是乔文达依然不能理解。他以佛陀的教诲来反驳悉达多,指出佛陀的法义是要我们超越尘世之爱,而不是理解尘世、融入尘世。

那么悉达多就回想起佛陀乔达摩,他认为佛陀的伟大不在他的法义中、思想中,而在他的生命中。这位伟大的导师爱事物胜于爱言辞,爱生命胜于爱生命的意义。所以悉达多微笑起来,这微笑慈悲安详、充满智慧。他已经在这个笑容中和佛陀达到了一致。

悉达多说,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而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这就是悉达多的故事,希望能在某一段带给你深邃的思考。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你是谁?你可能依然回答不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也没有真理。生命就是一个过程,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通往自己的路途中,都在回答“你是谁”。作者赫尔曼·黑塞有一句话说,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85
6#
发表于 2024-10-22 11:33: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85
7#
发表于 2024-10-22 11:33: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85
8#
发表于 2024-10-22 11:33: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85
9#
发表于 2024-10-22 11:33: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64
10#
发表于 2024-11-12 09:43: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12-23 14:05 , Processed in 0.022908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