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承星火耀
使命在肩映风华
渠县第七小学六(3)班:吴昱橙
渠县,这座千年古城,宛如岁月精心雕琢的一块宝石,静静地镶嵌在渠江之畔。那雄浑壮观的汉阙、神秘莫测的賨人、奇巧绝伦的三汇彩亭…… 如同一粒粒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时光的轨迹,演绎着传承与创新,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而我,一名普通的宕渠少年,就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满怀热忱地开启了文脉的探寻与传承之旅。
龙舟竞渡传薪火,彩亭筑梦启新程
每周三的课后,我总爱迫不及待地钻进学校非遗工坊。三汇彩亭传承人王伯伯,像一位知识渊博的领航员,带着我们用竹签和彩纸精心制作微型彩亭模型。他轻轻指着展柜里那张泛黄的老照片,自豪地说道:“这可是咱渠县人的‘空中芭蕾’,汉代百戏的活化石呢!”当我的作品在“福承端午”非遗市集展出时,一游客惊叹:“原来《楚辞》里的‘高余冠之岌岌兮’就是这种气势!”
端午前夕,我和同学们相约来到文峰书院。我们手执毛笔,小心翼翼地在宣纸上描绘汉阙纹样。看着墨汁如同灵动的精灵,在宣纸上晕染成城坝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图腾,我忽然想起语文课上学到的“层台累榭,临高山些”——原来两千年前賨人建造的汉阙,早已将几何美学刻进了宕渠基因。仿佛古老文明与青春创意在賨都的天空中交相辉映,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舌尖寻幽汉阙韵,烟火拾翠賨都情
周末的时光总是充满了温馨与惊喜。
家里厨房再次飘起奇香,那是我们正在复刻《三汇水八块》里的秘方。这道菜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诗经》里“其肴维何?炰鳖鲜鱼”的活态演绎!
餐桌上,金黄的外皮紧紧裹着鲜嫩肉馅的大刀圆子,令我垂涎三尺;萝卜丝丸子更是别具一格,白嫩的萝卜丝与鲜肉完美搭配,经过精心调味,萝卜的清甜和肉的鲜美交融,仿佛是大自然与人间烟火的浪漫邂逅;还有那新切的汉阙豆干,咸香中带着微微的烟熏味,在唇齿间缭绕。这每一道传统的賨都美食,都凝聚着賨都儿女的智慧和品味。而我们最自豪的,是亲手将这些普通食材玩出了“蕙肴蒸兮兰藉”的风雅意趣。
剪纸镌刻岁月痕,童心编织文明梦
曾经在一个寒假里,我有幸参加了“小小非遗传承人”活动。学剪纸的李阿姨手把手地教我。她告诉我,要把红纸对折七次才能剪出56个民族的团结花,茶马古道的纹路要用十二生肖连接才能出新样。那一刻,我才明白,老师所说的“创新传承”,就像搭乐高一样,要用老手艺的零件,才能拼出新的图案。
当苍凉悲壮的《渠江号子》搭配着宕渠双竹连响的节奏响起,当端午龙舟势如破竹冲过终点,阙里賨都千年非遗竟成了最潮的“世界语言”!我们这代宕渠少年,既是城坝遗址陶片上的铭文誊抄者,更是汉阙纹样在霓虹灯下的解读者。我忽然懂得了文脉传承的真谛——既要像渠江号子般牢牢守住历史根脉,又要如龙舟健儿般勇于拼搏奋进。
此刻,文峰山巅的汉阙沐浴着金色的朝阳,江面上波光粼粼,岸边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古老的非遗与青春的呐喊正共同谱写着“阙里賨都·福美渠县”的新乐章。
评语:该文章以“传承”为主线,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生动展现了渠县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实践。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参与三汇彩亭制作、汉阙纹样书写、传统美食复刻、剪纸技艺学习等鲜活场景,将《楚辞》《诗经》等古典文学与非遗实践深度融合,既彰显了文化底蕴,又体现出传承中的创新巧思。文章结构清晰,通过“龙舟竞渡”“舌尖寻幽”“剪纸镌刻”等篇章,串联起视觉、味觉、技艺等多维度体验,情感真挚地表达了新时代少年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与使命担当,是一篇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