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16|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流

[复制链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28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5:23: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一项复杂的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解决一个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我拿到的这本大部头的著作叫作《心流》。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个每个人都会问出来的问题。

这本书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我们过去讲过的很多本书都是基于心流的研究而写出来的,比如说大家听过的《幸福的方法》、《思考,快与慢》、《少有人走的路》。这些书的作者都是参考了《心流》的研究结果,才得出了他们的学术结论的。

这本书的作者叫作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之所以说它是一本科学的著作,是因为他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心理学始终无法定义的幸福问题。

这本书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我认为是在前半部分郑也夫先生所写的序当中。因为郑也夫先生和我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就觉得这个作者有点啰嗦,写的东西特别复杂、特别多,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所以他就把它简单地提炼出来,作了一个非常认真的序。

我很少见到郑也夫先生写这么长的序,把这个序读完,基本上就已经对这本书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了。事实上就是所有人都希望知道什么才是人生最终极的幸福、怎么才能够让人过得更幸福。但是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幸福没法度量。怎么样去衡量你的幸福感?只能通过问卷,问你此刻幸福不幸福。

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通过了一种实证的研究方法,帮我们定义了幸福是源自我们内心的秩序这么一个结论。

幸福是源自我们内心的秩序,所以在这里边他引入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物理学概念,叫作熵。各位知道“熵”字是火字边一个商,这个熵是什么?

熵是度量混乱程度的一个单位,比如说这个屋子在没有人进入之前,它的熵值是很低的。随着我们进来了这么多的人,在这里录像,摆了这个东西,放了那个东西,水又打翻了等等。你会发现等这些人经历过了在这个房间的工作之后,这个房间变得更乱了。也就是说这个房间的环境熵增了,所有的自发的物理过程,它都是走向熵增的。

唯独只有一个反面,就是生命现象,生命现象是一个例外,就比如说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就是把混乱的阳光、空气、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作用,变成有秩序的营养,这就是一个反熵的行为。人在生活当中很容易情绪熵增,因此作者米哈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作“精神熵”,就是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和我们人生的痛苦程度是相关的。

这个精神熵怎么定义?米哈里认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这就是精神熵。他说精神熵是常态,好可怕。在他看来,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也就是他称之为心流的东西。

那么这个心流是如何发现的呢?这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给很多人发了类似于BB机那样的东西,就是呼叫器。每天不定时地呼叫他们八次,想起来了就呼叫一次,反正每个人每天随机地呼叫八次,只要你被这个呼叫机唤醒了,你就立刻记录下来你此刻的感觉。然后根据你的这个感受打分,我此刻感受特别好,我特别糟糕,我觉得一般,我觉得很普通等等,就把它打分打下来,并且记录此刻自己在做些什么。

作者下了一个很长的苦功夫,整整收集了十万份这样的材料,也就是说每天发八次,那就是一个人一天的时间能够得到八份这样的问卷。他一共收集了十万份这样的问卷。然后通过这十万份的笔记,他找到了其中有一些人在最高峰时期的体验,有一个共同的描述就是“太棒了!”,就在那个感觉特别好的时候,他说会有一股洪流带领着我的那种感觉,就是米哈里所总结出来的flow的感觉,心流的感觉。

这种感受怎么描述呢?就是各位你们有没有曾经试过小时候在路边看一个老人家下棋——听着像神话故事——你看,慢慢天就黑了,你不知道怎么回事天黑了。像我小时候跟同伴打乒乓球,打到天黑了还不想回去,就觉得连天黑了我都能看得见,都开心。

还有时候高中解一道数学题,非常困难,但是你非常投入地在解那道数学题,解着解着时间慢慢地流逝,你丝毫没有感觉到内心的痛苦、批评、纠结,丝毫不会产生“我要不要去看电视”这样的感觉,完全浑然忘我,把这道数学题完美地解了出来。这种感受就叫作心流的体验。甚至有很多家庭主妇会说,她们在煮菜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心流。就是当她非常从容地在煮着一家人的饭菜,回过头去,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沙发那边玩。那种温暖的场景会给她带来heart flow,就是内心当中心流的感受。

这种心流的感受出现是真正的幸福。从生理学上和心理学上,能够共同验证的所谓真正的幸福。而我们人生所追求的就是让自己更多地生活在心流当中,这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主旨。

所以,你要让郑也夫先生来讲这本书的话,到这儿差不多就讲完了。但是没有那么简单。大家知道更多的心流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吗?郑也夫先生说,一个好的社会调查,它的特点是之前对结果毫无把握,但是调查以后,发现了令人惊讶的事实。

确实是这样,我们大学也做过论文,经常模仿别人,也要做一个市场问卷调查。经常是自己先设定好了结果,我认为这个调查的结果应该是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然后开始去凑那个问卷,去发相应的人群,到最后果不出其然,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这样好写论文,这种就是劣质的社会调查。

而好的调查是我真的不知道,我很想了解,所以调查之前一无所知。调查之后发现,竟然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一个漂亮的调查。所以米哈里他们做所有的这些问卷收集之后,他们来分析更多的心流出现在工作当中,还是出现在休闲生活当中。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你的心流状况更多地是出现在你回到家以后,瘫坐在沙发上,然后拿出遥控器打开电视看《甄嬛传》的这种时候,还是你在一个专注的工作、学习当中,在背英语单词的时候,会突然背出心流的感觉?答案是18%对54%。

54%的心流状况是发生在工作当中的,18%的心流状况发生在休闲当中。而事实上就是,那些没有质量、纯粹放任的或者是让你的精神不断熵增的休闲方式,是没法给你带来心流体验的。就好像你终于有了一个时间可以蹲在那儿不停地刷手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刷手机刷到一定的时候,你会对自己这个行为好厌恶,会觉得我怎么放不下来这个手机,好烦,没意思,翻来覆去就这点儿事儿,所以这让人很意外。

事实上就是,工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痛苦。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识别并且想办法去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的话,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工作的时机都转换成沉醉的时刻。

这里边最让郑也夫先生,同样也包括我们在内感动的是米哈里所引用的一个例子,竟然是《庄子》当中的故事,大家能想到是哪一篇吗?我说到《庄子》,大家想到《心流》能够跟哪一篇对应起来?《庖丁解牛》。就是当这个庖丁拿着一把刀,去切开那头牛的身体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庖丁跟国王解释他这个行为的时候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米哈里说“以神遇”的这个“遇”字,就是一股洪流带领的结果。他根本就不是拿眼睛看这头牛,他是用自己的全副身心去感受那头牛,让自己的刀和那头牛融为一体,然后快速地切割。所以别人的刀用上半年就损坏了,臣这把刀用了十年光洁如新。这种感受就是心流的体验。



还包括我们读过《卖油翁》。《卖油翁》里说那个人拿一个铜钱,放在瓶嘴上把油倒进去,没有一滴能够溅出来。旁边的人看说,你怎么做到的?卖油翁说:“唯手熟尔。”他沉浸在这件事情当中,在这里已经达到了一种完全享受的状态,这就是心流。

所以这本书的封面上写了一句话,我觉得很对,这句话说“心流不是鸡汤”。这个不是一个心灵鸡汤,号召你,你要去寻找心流等等,而是让你保持专注、高效、幸福感翻倍的科学。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心流的一些原理,知道心流是怎么发生的,并且知道怎么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心流的话,我们的人生会活得更加地淡定、从容、充满幸福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300
22#
发表于 2024-8-7 06:59: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300
21#
发表于 2024-8-7 06:59: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300
20#
发表于 2024-8-7 06:59: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2889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5:45: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他就睡在纽约的公园里边,他在公园里边徘徊了好几年的时间,成了一个homeless(无家可归的人)。就在他颓废下去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们相信上帝的话,上帝是不会做一个不利于我们的安排的,所以上帝所安排的这一切一定都有它的道理。他到底有什么道理呢?上帝安排我突然失去了一切,到底是让我干什么呢?

在那时候他开始思考人生,后来写了一本书叫《与神对话》,后来连着出了三本,卖了好多册。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富人,就是从过去潦倒的一个流浪汉一下子变成了精神领袖,变成了畅销书作家等等,还到全世界各地去演讲。

这就是我们说从挫折当中去成长的一个过程,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心流才是我们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重要的体验,那么挫折也很有可能能够给我们带来获得心流的机会。

大家经常可以想起在监狱里边举办译诗比赛的那群人,可以经常想起在纽约的公园上躺着的那个哲学家,还包括在囚室里边不断地练习打高尔夫球的那个人。

总而言之,心流的核心含义就是要能够学会追寻人生的意义,所以结论就是进化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当一个人能够学会不仅仅去追求物质,不仅仅追求安全感、社会地位的时候,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已经在开始进化了。

这个进化权就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上,我们可以选择是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做自己的主人,是让自己的精神不断地熵增,变得越来越混乱难以掌控,还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翁,经常能够体会到活在心流当中的感受。

如果你真的能够时时刻刻活在心流当中,那就是我们经常在佛经里边看到的入定的感觉。你能够时时刻刻开开心心,并且能够体会到此刻所在的意义,能够保持正念。

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点点的启发,让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进入里边去寻找那种成长的感觉,找到减少精神熵的方法。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2889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5:45: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点我要提醒大家就是不要放任自己,不要总是让自己再放纵一点,让自己再轻松一点。你要知道再放纵一点、再轻松一点就是一个熵增不断膨胀的过程。当你能够学会在孤独当中去整顿自己的注意力,这个说法叫“整顿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产生一些反熵行为。这时候你会发现在亲情、友情、同事之间,都能够找到人际的快乐。

跟一个人面对面地谈话,也是可以谈出高潮、谈出心流体验的。你真的倾尽注意在倾听对方的话,这时候双方的交流会达到那种默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非常难得的体会。我希望大家有机会去跟别人谈话的时候尝试做一件事情,就是认真地倾听,不要轻易反驳,不要着急说出自己的建议。只要你认真地倾听,让他感受到你对他足够重视和尊重,就会找到心流的体验。

我在别的书里曾经讲过,我原来陪嘟嘟写作业的时候,我帮他听写,我是一边看书一边帮他听写,嘟嘟竟然都哭了。他说,爸爸如果你实在不想帮我听写的话,你就不要做了。因为他觉得你根本就不在这儿。

我现在能够理解那种感受就是我没有全情投入,使得他感觉到自己变成了负担和累赘。所以我们在人际关系交往的时候,如果你能够真心关注对方,这就很容易去获得交流上的成长,也就是达到一个新的心流体验的高度。

最后一个就是挫折当中的心流,苦难是人生成长的契机。

这里边有一本书,我虽然不打算讲它,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叫作《与神对话》。我不讲它是因为我觉得这有点太过唯心,但它里讲那个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与神对话》的作者是一个中产阶级,每天在上班,有一天等他回到家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生了病,这个病严重到他没法工作,所以他很快丢了工作。丢了工作没过多久,他的妻子又跟他离婚,因为受不了他的身体这么糟糕。离婚以后,把房子判给了妻子,因为孩子要跟着妻子,所以房子也给了妻子,他自己开着车净身出户。当他开着车去找他的朋友的时候,到楼上去敲他朋友的门,发现朋友不在家已经搬走了,下楼发现车被偷了。故事就这么简单。

这个人突然变得一无所有,他原来是一个中产阶级,有自己的房子、家庭,但是现在突然变得连车都没有了。一个人孑然一身,加上他还有病,怎么办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2889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5:44: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在《深度工作》里边曾经讲过,我们要把下班以后的那十六个小时当作一天当中的另一天来对待。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不会疲倦的,我们的大脑只要想着不同的问题,它就已经休息了。所以有那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那么多能够给我们带来高峰的这种心流体验的东西我们都没有接触过,美好的文学、美好的诗歌、历史的常识、故事、逻辑学、哲学、科学、生物学都等着我们去探索。我觉得读书会讲的书越多,我渴望讲的书就变得越多,这种感受才是真正让你觉得充满了力量的美好感觉,这是来自工作之乐。

还有一块能够带来心流体验的就是人际关系之乐。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在人际关系的时候,好多人都特别怕孤独?孤独是一个特别痛苦的感觉,大量的人怕孤独是因为在孤独的时候,维持内在心灵的秩序变得更加困难。

当你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你的精神注意力会很容易集中在某一件事上,比如此刻我在这儿讲书,我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讲书这个事情当中,我的目光盯着摄像机,这时候你很难产生大量的精神熵,因为你不涣散。但是如果这些人都走掉了,我突然一个人坐在这个屋子里没事干了的时候,你会发现精神熵开始增加,然后你开始变得不知所措,所以学习独处是我们人际关系之乐当中的一个基本功。

这里有一段建议说,学习运用独处的时间在童年时期就很重要。十来岁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单,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很多青少年放学回家,丢下书、吃些点心,就立刻抓起电话跟朋友联络。如果电话没什么好聊的,他就打开音响或电视,即使看书也不会看太久,做功课代表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当困难的资讯模式上。甚至最能自律的人早晚也会丢开书本,去寻求更愉快的意念。

但快乐的意念并不是呼之即来的,相反我们的心灵更容易被阴森的梦魇所侵占。于是青少年开始烦恼自己的外表、受人欢迎的程度以及前程,为了免于遭受打扰,他们就必须把心灵填满。读书并不能发挥这种功能,因为它太难了。青少年为了逃避混沌的黑暗,几乎什么事情都愿意做,只要无须消耗太多精神能量即可,听音乐、看电视、找朋友打发时间都是最常见的行为,甚至有的人会去尝试吸毒或者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帮派等等。因为能够kill time(消磨时间),让自己减少一点面对孤独的时间。



所以如果你不能够去体会孤独,不能够在孤独当中去寻找心流体验,你这辈子可能很难去承受那种具有重压的、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2889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5:44: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前两天有人问我咱们樊登读书要不要在APP里边设计一些游戏的动作?让大家打开樊登读书APP以后也会停不下来,会翻来覆去地看这个、看那个,在这个APP上花更多的时间。我说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因为你看大家衡量一个APP最主要的就是看停留时间等等这些资本所看重的这些数字。我说,但这不是我们看中的东西,我不希望我的用户打开樊登读书APP以后就放不下来了,就不停地看,在上面流连忘返。

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跟我们的初衷相违背的。我们的初衷是你打开这个APP 听完书就关上去干自己该干的事,你的生活有许多事是要做的,你要投入在你的生活当中去。而不是我们要用各种各样的心机和技术把人们的时间浪费在这个APP上。

这就是发心的不同,这就是我们说做产品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非常沉迷在一个电视剧当中——甚至电视剧的情节都是重复老套的——沉迷在吃鸡游戏当中,沉迷在各种各样的游戏当中的时候,实际上你的精神熵是在不断地增加的。你并没有学会成长,并没有变得更加专注。

所以如何使用闲暇的时间,在闲暇的时候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集中、有力量,还是任凭自己松散放纵,这将决定一个人这一生当中的成就。

所以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小孩子们,听到我们讲这一段的时候去想想,我们应该怎么样度过闲暇的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2889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5:44: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如果你真的把演讲当作沟通,你把它当作另外一种交朋友的方式,你会完全不同,反正你喜欢跟别人说话,现在说话还能赚到钱,你说这多开心。当你重新看待这件事的时候,你就变得不一样了。所以要打破我们关于工作的文化的悖论,要重新认识我们的工作。

在工作之余就是闲暇的时光,如何闲暇将是决定着一个人生活水平高低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这里边有一段话,我希望念给所有的孩子们听一听,尤其是小孩子们,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除非一个人能够自行控制工作与闲暇,否则注定会感到失望。大多数的工作与休闲活动,尤其是消极接受大众传媒的方式,都不是为使人变得更快乐、更强有力而设计的,它们只是某些人赚钱的工具。一方面,如果我们听任它们得逞,它们就会吸干我们的生命精髓,只剩下一副空壳。另一方面,工作与闲暇正如同人生,可以应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的有价值。布莱特·比尔写道:‘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善于闲暇的人。’”

我们平常在用手机玩游戏的时候,那个手机游戏其实不是为了你的成长而设计的。那个手机游戏是为了绑住你而设计的,所以它所有的那些引诱的点——我们讲过那本书叫《上瘾》里面也说过,它所有的那些点都只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就是让你花更多的时间在它上面。包括看电视也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2889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5:43: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牛顿有一次做实验的时候,他要拿一个锅煮鸡蛋,然后拿一个表,掐表计时。结果他脑子里边在不断地思考那个科学的推论过程,竟然把手表放在锅里边煮,手里拿了一个鸡蛋在那不断地掐表,所以这就是完全沉浸在这里边。所以思维的乐趣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心流体验的。

希望大家可以去找到一些这样的兴趣爱好,然后想办法把它发扬光大,做到专业的水准。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心流体验,都只能够出现在专业的水准上,业余的人也同样可以获得心流的体验。因为不要忘了心流是自己的成长过程。

所以一个业余的人也可能打篮球,能够打到自己达到了心流的状态。虽然他的水平并没有达到NBA的水准,这个是不妨碍的。我们只是在找到那个成长的通道去不断地挑战自己就好了。

虽然我们说西方人认为工作是亚当受罚的一个过程,是生活的必然之恶。但是我们也听过弗洛伊德说过这样的话,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所以工作是人生最有乐趣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重新看待工作的话,你会发现工作能够给我们带来最多的心流体验,所以要能够学会像玩游戏一样地工作。

这当然做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它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工作的设计。如果我们在设计这份工作的时候,能够考虑到让这个人不是简单地重复劳动,而是给他设定一定的挑战,那就会更容易接近于心流。但是只有工作的设计也没用,还有一部分就是我们自我的心态。如果你自己天然就非得认为工作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么别人怎么样去重新设计这个工作都没有用。

所以如果我们自己能够像卖油翁、像庖丁一样,重新认识我们做的这份工作,你会收获完全不同的感受。你看我整天去演讲,大家都会问我樊老师你累不累,我就觉得我得解释好多次,跟他们讲我真的不累,我觉得挺好的。很有意思的是,大家都不相信,大家觉得演讲怎么会不累?你是在自我安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7-12 13:41 , Processed in 0.023692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