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70|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的品格

[复制链接]

47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4:10: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樊登:大家好。今天我们的作者光临请到的是大家的老朋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彭凯平教授。欢迎您,彭老师。



彭凯平:谢谢。



樊登:彭老师第二次来了。第一次带来的书叫《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那本书特别好,确实帮助了很多人。这次彭老师带来了他的新作,叫作《孩子的品格》,它的副标题是“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一般来两次作者光临的老师是很少的,为什么我又选了您的这本书呢?因为我读了这本书以后,觉得太需要让父母们知道怎么能够塑造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孩子了。



彭凯平:是的。我们zhong国社会重视教育、关注孩子,这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些科学的心理学的知识,所以我们写了这本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4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4:11: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樊登:上次我们在讲《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的时候,给大家普及了常识:好的心理学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经验总结。这一次我们就不再讲这部分内容,因为大家已经知道了,那我们就直接进入主题:怎么样能够培养一个更加阳光健康的孩子。您这本书开篇就写了一个非常沉痛的案例,您去参与帮助一个想要自杀的孩子。



彭凯平:是的。我特别意外地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是一个老师,说有一个孩子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了我的电话,他看到后,就打了这个电话,没想到打给了我。但我不认识这个孩子,我就赶过去问他为什么留了我的电话,他说他看了我的书,知道我是一个积极心理学家,觉得我可能将来对他有用。



樊登:他有自杀的倾向?



彭凯平:我觉得他已经有这样的想法很长时间了,要不然他为什么留下我的电话呢?其实我们心理学的作用不在于完全治好一个问题,我们就是给人一种希望、一个光明、一个援助,让那些在黑暗中徘徊、挣扎的人知道有人可以去帮助他们,这一点很重要。



樊登:后来您是怎么帮他的呢?



彭凯平:其实他在写下这个电话的时候,已经有了求生的欲望。当他和我谈心、交流的时候,其实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所以很多时候,人是有一种内在的积极力量的,我只是去鼓励他,去挖掘他身上的积极力量,并且帮助他设计出一些行为的规范。



樊登:关于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怎么能够帮助到人,我希望大家去听《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就打好底了。那接下来我们说,一个孩子怎么才能有阳光、健康的心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4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4:14: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书里第一章就是关于如何引导情绪力的。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青少年在家里的时候,要么很沉默,要么很暴躁,没法跟父母好好地对话,这可能是很多家庭的常态。甚至有很多孩子是学霸,学习成绩很好,但只要你惹到他,他就“炸”了、急了。那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彭凯平:我们以前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情绪是一种自发的、被动的反应,它不受自己控制。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要纠正这个观点。情绪其实是理智的一种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二者是不可或分的。我们以前总以为大脑左半球、右半球的分工非常明显,甚至有人会说某个人“情商高、智商低”。其实我们现在发现,二者相辅相成。所以情绪其实也是一种智力。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兼校长彼得·沙洛维,就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个概念。



这个能力是可以锻炼、修炼的。有很多办法可以帮我们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情绪,比如我们可以做情绪调节,我们可以转移情绪,我们可以做一些行动。总而言之,就是情绪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意识、努力,包括我们的认知来加以改变的。知道这一点的话,其实就会对很多人有帮助,因为我们总以为情绪是不由自主的,是控制不了的,其实情绪是可以被控制的,关键要用科学方法去做,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具体的方法。



樊登:您跟大家讲讲,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



彭凯平:我曾经提出来“八正法”,就是最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就是深呼吸。因为人在焦急、生气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呼气会特别快、特别重,所以有个词叫“气呼呼”。反过来,如果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要猛吸几口凉气,这其实对自己是有帮助的。



抚摸身体也有帮助,现在我们发现摸胸、摸肚子、拍手、拍胸都对人有帮助。所以我们经常说,大猩猩在捶胸顿足的时候好像是在发脾气。它确实是在发脾气,也是在舒缓自己亢奋的情绪。我们人也可以通过一些抚摸身体的动作来舒缓情绪。



还有闻香,香气也能很快地安抚我们的情绪,所以zhong国古代有句说法叫“君子佩香”。英语有个常用的表述,叫作“闻一闻玫瑰的芬芳”,其实也说明香气有助于情绪的缓解、调节。



当然还可以沟通、交流、谈心、说话、运动、冥想,这些都能对情绪有帮助。



还有一个以前我没有想到的特别有意思的方法——写作,包括写日记、写诗。所以歌德(de国戏剧家、诗人)当年想自杀,他就写了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写着写着,他自杀的想法就消失了。所以我觉得,樊登读书的听众除了听我们讲、看我们的书,其实也可以写一写感想,这会对心情有很大的帮助。



樊登:这些方法都有助于调节孩子的情绪。那在一个孩子大概多大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开始注意疏导孩子的情绪,教他怎么样去应对情绪呢?



彭凯平:我们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大约五岁左右就开始有自我控制能力,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为。所以从孩子五岁开始,父母就应该进行这样的情绪教育、情商教育。mei国的中小学大约是从九岁开始进行情商教育,我觉得从五岁开始就可以进行情绪调节的训练。



樊登:但是我们看到,因为五岁以前的孩子不懂事,他们经常会撒泼打滚、大喊大叫,甚至还有暴力行为,去打别人。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的处理方式就是:你敢这样做,那我就对你更凶;或者我冷处理,不理你。这会不会对孩子产生情绪处理方面的影响?



彭凯平:对。我们总以为这样的行为塑造会起作用,这也是过去行为主义的做法。行为主义就是你做坏事,我惩罚你;你做好事,我奖励你。用这样的一种训练,帮孩子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现在我们发现,人不是机器,也不是动物,只靠行为塑造其实还是很难培养孩子正确的习惯的。



樊登:甚至人也不是一块白板。



彭凯平:对啊,不是一块白板。他已经有了一些心理的机制、潜能,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这样的积极心理的潜能。所以其实从孩子五岁开始,我们就可以多鼓励他们,让他们自己选择做什么样的行动。



他在撒泼打滚的时候,首先要引导他做的就是缓解情绪,就是我刚才说的吸气、安静下来。或者是拥抱他,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让他发作,这是第一步。如果你在他发作的时候惩罚他,只会使他的行为变得更加极端,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第一步就要控制他的情绪,刚才说的“八正法”是可以有帮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4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4:20: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步,就是要积极地开导他,让他自己去设想:如果不这么想、不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第三步,就是要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去关注一些积极的方面,去看书、听音乐、跑步,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当我们关注那些消极的、不愉快的、痛苦的体验的时候,出现一些哭、闹、叫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教不到五岁的孩子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很难的,你只能让他转移、升华自己的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42
5#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4:21: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樊登:我能不能这样理解,您刚才讲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五岁以前,父母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示范作用。当出现了这种糟糕的状况的时候,父母能够不着急、不“疯”。到孩子五岁以后,父母再开始刻意地训练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不要在五岁以前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他做不到。



彭凯平:对。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自然规律的,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和能力,都是先天具备的。这是我们心理学家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人类的进化其实可以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我们从野兽变成人,经过了几千万年的演化历史,在孩子身上会以非常短暂的时间重演几千万年的进化。所以父母不能操之过急。



樊登:您说这个提醒了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那天我在顺义区,见到一个爸爸和一个儿子在汽车前吵架,那个儿子年纪很小,大概就两三岁,哭喊着“我要妈妈”。然后那个爸爸就说:“你能听见我说话吗?现在是我在跟你说话,你能听见吗?”他把这个孩子当成一个谈判的对象。实际上,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他需要的可能就是一些理解、安慰、拥抱。但父母总是试图用对待大人的方式来惩戒他、要求他,孩子就抓狂了。



彭凯平:对,父母一定要用一些积极的语言、形象、物品,让孩子转移他的兴奋点、注意点。比如孩子在哭闹要妈妈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妈妈的照片拿出来看一看。所以我也给所有的夫妻一个建议,就是你的口袋里最好揣着你爱人的照片,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这也是爱的体现。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可以带孩子唱歌、吃东西、聊电影。实在不行,拥抱孩子也特别重要,我们zhong国父母和孩子肢体接触的时间有点少,频率有点低。



樊登:过早地给孩子讲很多大道理,会让孩子变得更焦虑。他会觉得“我爸可能是在说我不对,但是到底哪儿不对,我也不知道”,所以他也做不到你说的那些道理。



彭凯平:对,因为他不懂,他的智力水平没到这个地步,所以他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42
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4:22: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樊登:您在研究中有没有发现孩子会复制父母的情绪?



彭凯平:很多时候孩子的第一个榜样就是自己的父母,包括我们处理情绪、人际关系的方法,其实都是从父母那儿学过来的。所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大多数父母所看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是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射。



樊登:所以要想让孩子的情绪力提高,你得先管好自己的情绪。



彭凯平:所以这本书其实不是光给孩子看的,也不是光教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品格。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也是帮父母培养自己的积极品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42
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4:24: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樊登:接下来这一章是关于抗逆力的。我们讲过一本书叫《逆商》,非常受欢迎。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因为人难免会遇到挫折。培养抗逆力最重要的是什么?



彭凯平: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抗逆力当作一个免疫能力。免疫能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要不断地遇到挫折,感到失落,受到打击,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和挑战。如果孩子完全没有这样的经历,生活一帆风顺的话,一旦遇到大问题,他就很容易崩溃。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一定要有适度的挫折、挑战、打击、失望,有了这样的一种体验之后,他就可以慢慢地适应,然后慢慢地变得强大。所以训练一个孩子的抗逆力,需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樊登:锻炼抗逆力的难度就是您说的“适度”。这个度到底怎么把握?比如之前有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沙漠里走,很多网友就说这是在折腾孩子,因为那个孩子在视频里哭得特别可怜。他的爸爸就是为了给他压力,让他在沙漠里锻炼。父母应该怎么把握好锻炼的度?



彭凯平:就像我们锻炼自己的肌肉一样,尝试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过程。我能举五十公斤,还是二十公斤、三十公斤,试一试才知道。举不了三十公斤,我就举二十公斤;举不了二十公斤,我就举十公斤。心理控制能力和锻炼肌肉一样,也得自己尝试。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一下比较难的任务,如果做不了,再从容易一点的开始。所以锻炼抗逆力的第一步就是尝试。父母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沟通的习惯,不能自以为是地设计好所谓的挫折情境,根本不跟孩子交流、探索、讨论,那你就不会知道孩子的抗逆力的度在什么地方。



樊登:关于抗逆力,有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弹钢琴、拉小提琴这种事。我见过很多人家里万事皆好,只有弹钢琴这件事不好。就是一说到弹钢琴,孩子就哭,大人就生气。大人也有敏感神经,就直接生气。后来我就问他们,为什么对这件事这么敏感、生气呢?因为父母认为这不是在练习弹钢琴——他们也不指望孩子将来弹钢琴赚钱——他们认为这就是挫折教育,这就是毅力。父母把这么一个技能的训练和毅力挂钩,您觉得这个做法是对的吗?



彭凯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确实是要通过这些挫折来锻炼毅力,这是很重要的。但还是那句话,一定要允许犯错误,一定要允许孩子去尝试,一定要有一种从易到难的渐进过程,这些道理其实很多父母都知道。我还是拿锻炼肌肉作为例子,你不能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能举三十公斤,所以你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必须举三十公斤,这是很危险的。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让他的抗逆力不断地进化。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种抗逆力的锻炼应该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父母设计的。这一点其实挺重要的,因为如果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而是被父母安排抗逆力的锻炼时,他会产生反抗、焦虑、不理解、愤怒等情绪。所以,通过沟通、交流,让孩子自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挑战,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发现,父母完全可以跟孩子共同设计一个抗逆力的挑战,比如钢琴弹多长时间,弹什么样的曲子,难度有多少,进步的标准是什么,孩子的自主选择其实是特别重要的。



还有就是抗逆力在积极情绪下容易提高,在消极情绪下容易降低。人在开心的时候,抗逆力是很高的。如果你心情好,别人说了你一句,你笑一笑就挺过去了;如果你心情不好,别人没说你,你都会觉得他在含沙射影,感觉很别扭、很生气。其实人是在积极的状态下才有更高的抗逆力,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给他一些挑战、磨难。



世界抗逆力研究中心提出了培养孩子抗逆力的三个步骤,一个就是要培养他的“我有”的意识,就是“我有支持”“我有爱护”“我有帮助”“我有信任”。这其实挺重要的,孩子在一个爱的环境里容易产生抗逆力。如果他不信任大人,总在怀疑大人会恶意伤害自己,那他基本上不可能有抗逆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42
8#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4:24: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二个很重要的是,培养他的“我是”的积极意识。这个“我是”指的是积极自我意识,就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优势。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练习,就是讲一讲“我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有哪些爱好是特别有意义的”。



樊登:还有“我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



彭凯平:对。心理学家设计过一个“二十个自我描述”的测试,就是讲二十次自己是谁。现在我们发现,凡是能说得清楚、讲得明白自己是谁的人,也就是学术上所谓自我概念清晰度高的人,就容易产生积极的自我。好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想过“我是谁”“我到底能做什么”“我想干什么”。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甚至把这个叫作空心病,就是连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就很可悲,也很可怕。



第三个就是培养他的“我能”的意识,这个也挺重要的。有一位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大师,叫班杜拉(美国心理学家)。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做研究,发现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一种自我期许对我们培养孩子的抗逆力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有”“我是”“我能”,这三个“我”的教育,对培养抗逆力特别有帮助。



樊登:您说的这个太重要了。好多人的家里不管是拿弹钢琴还是拿学奥数来考验孩子,都是父母要求你这样,陪着你这样,逼着你这样,孩子不做不行。这个孩子看上去很有毅力地每天晚上练到十一点、十二点,但他心中没有任何“我有”“我是”“我能”的想法。



彭凯平:对,这叫内驱力。我们经常讲,人要有一种自我驱动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外驱,就是被老师、家长、社会逼着做事情。这个做起来很累,也很烦,甚至会有不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42
9#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4:25: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樊登:我也讲过类似的书,但是我会遇到书友提问:“您总说让孩子自己去挑战,那我们家孩子就不挑战。我让我们家孩子自己选,他就选打游戏,我有什么办法?”当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您有什么对策?



彭凯平:我觉得父母应该注意三个特别重要的步骤。第一个,就是孩子自我设计的挑战,一定是从小的事情、他爱做的事情、身边的事情做起,然后逐渐培养抗逆力。我们人的很多心理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你这个事情做得好的话,其实是可以迁移到另外一个方面的。所以培养孩子的抗逆力,要从一些他要做,同时又不是特别难的事情开始。



有的时候,我们不是根据孩子的特长、喜好设计出理想的挫折教育。我们设计的挫折教育往往连大人都坚持不了,比如不玩游戏、不看手机,大人都做不了,就不可能让孩子去做。那么我们可以从小的作业开始,比如说他只喜欢做五页的作业,你跟他说“我们做六页、七页行不行”,这就是从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开始。这就是我经常讲的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第二个,就是不要在孩子特别烦躁、疲劳、痛苦、伤心的时候,进行这样的一种挫折教育,反而应该是在他开心的时候,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所以时机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就是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欣赏他的成功。我们现在发现,多巴胺是产生内驱力的特别重要的神经化学递质。那多巴胺什么时候产生呢?往往在自己庆祝自己成功的时候容易产生。所以当孩子完成了一个初步的抗逆力的挑战,家长一定要奖励他,一定要庆祝他的成功,让他的多巴胺多分泌,不要立即提出下一个要求。



樊登:很多父母的习惯是跟孩子说:“你虽然做到这个了,但是你还没做到那个,你看别人比你厉害多了。”



彭凯平:像这样不间断地提出要求,孩子就会觉得伤心、失落、痛苦、烦躁。如果他把你的行为解释成敌意的行为,那就很麻烦了。



樊登:这一点希望大家听懂了。培养孩子的抗逆力不意味着天天在家里“打仗”,而意味着让孩子先建立积极的底色,然后多去发现他能够产生抗逆行为的特征,多鼓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542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4:26: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彭凯平:我们心理学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不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成功之母”是那些有大智慧的神人们做到的,我们普通人一定是在成功中体会更多的成功。



樊登:那接下来就顺便讲一下自我效能感。怎么才能培养孩子“我能行”的意识?我们见到很多妈妈会和孩子说“宝贝你真棒”“宝贝你真了不起”,就永远夸他“了不起”“你真棒”,但这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上,效果并不是很好。



彭凯平:对,班杜拉提出了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四种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不断地积累自己成功的经验。你做成了很多小事,把这些小事积累起来,你就可以发现成功。这就是为什么父母给孩子记成长日记是挺重要的一件事。你看你当时说话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你当时能背多少单词,现在能背多少单词;你当时弹钢琴的水平是多么糟糕,现在是多么优秀。这种累积不断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就是榜样的作用。邻居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这对自己有激励作用;我们见到的明星对自己有激励作用;我们交往的大师对我们有激励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这些能让我们产生自我效能感。



第三个方法就是做出积极的行动。很多积极心态不是想出来、教出来的,它一定是做出来的。因为人类在几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就是行动产生积极力量,找个事情做,做得好,就容易产生这种积极力量,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所以你一定要有一件自己做得好而且爱做的事,这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班杜拉也提出,自我效能感就是要有健康的身心状态。这个很有意思,就是身体好、有力气、睡得好、说话流畅,所有这些健康的标志,其实都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所以说话要积极、要快,走路要虎虎生风,发言要抢着发言,衣服要穿得干干净净。我们发现,一些听起来特别小的事情,对提升自我的效能感也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9-28 20:15 , Processed in 0.022335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