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姐看到一个新闻,真是越想越后怕: 深圳2岁的宝宝小静在晚饭后,突然呕吐不止,被送往医院诊断后发现,体内有5颗连在一起的小球。最初家人希望孩子可以通过自主排便的方式将小球排除,可就算灌肠、用开塞露还是没能排除,孩子的脸色和精神状态反而越来越差。 “她的手脚冰凉,眼睛好像无法聚焦,神志也有些不清醒,怎么喊也没反应。” 妈妈在一旁照顾着,可越看越觉得孩子有些不对劲,赶忙叫医生。 在经过2个小时的PICU重症监护室抢救之后,终于脱离危险。而让孩子差点丧命的罪魁祸首,就是巴克球,也叫磁力珠。凭着五颜六色的外形加上各路大神千变万幻的“名场面造型”加持,深受人们的喜爱,销量轻松过万,成为网红爆款玩具。 而原本是成年人解压的玩具,在商家“开发儿童益智”的宣传之下,成功收获一大批儿童粉。但是,姐必须直言:对儿童来说,这不仅不是玩具,更是隐形杀手!无独有偶,一位妈妈爆料自己2个孩子,哥哥7岁,弟弟5岁,因吞食巴克球而造成肠胃穿孔。因为不知道巴克球的具体位置,人体内5、6米的肠子必须全部捞出来,一点一点检查。为了取出体内的磁力珠,哥哥每天在留观室拍X光片,而弟弟三天之内做了2次开腹手术。看着幼小的孩子被折腾的生气全无,妈妈既心疼又自责,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为了让避免更多的家长被误导,这对夫妻联系商家,没有提赔偿一事,只是希望对方能够删除关键词“儿童益智玩具”。因为巴克球不属于儿童玩具,适合的年龄是14周岁以上!但商家的态度很蛮横,声称自家的孩子从2、3岁就开始玩,也没什么问题。2020年7月,江门鹤山7岁男童误食6颗巴克球,因发现时间晚,最终造成6处穿孔;2020年6月,成都3岁男童因误食22颗巴克球,小肠8处穿孔;2019年4月,湖北十堰2岁男童因误吞15颗巴克球,导致小肠壁缺血性坏死;姐就想问一句,还要牺牲多少孩子才能“封杀”此款玩具?无论商家是真糊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都不应该以孩子的健康乃至生命为盈利的代价。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看到巴克球对人体的伤害,博主@老爸测评,还做了一番试验。当磁力珠进入肠道内后,会迅速吸在一起,直接将肠道的多个部位连在一起。市场上一般的磁力珠吸力是4000高斯,而国际规定是50高斯,差距高达80倍。而被磁力珠夹在中间的肠壁,会因为血液不通畅而局部发黑坏死、穿孔。在身体微弱的情况之下,还可能诱发更加严重的连锁反应。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请别再给孩子买磁力珠(巴克球)了!但让人无奈的是,孩子接触的很多网红玩具,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不必外出、不必捡球、小孩子一个人也可以玩、缓解视觉疲劳...但是很遗憾,你以为的“无害玩具”或许就是极其隐秘的“夺命玩具”。福建3岁的小美独自一人在客厅玩耍时,球被弹出的瞬间,碳纤维棍迅速回弹直接插入左眼上方。听着孩子哭声,怀孕3个月的妈妈赶忙从房间跑出,就看到满眼是血的女儿。经过医生诊断,小美出现开放性颅脑损伤、颅内少量血肿、左眼眶上壁骨折伴左眼眶周围软组织挫裂伤……球杆只是从眼球边擦过,没有直接造型眼球破裂,但视力是否受到影响,还是未知数。同样另一个玩耍回弹乒乓球的女孩,因支撑杆断开,女孩在惯性下向前扑倒,为了求证商家说法,记者特意购买同款玩具,老板也是言之凿凿声称是没有问题的。在玩耍的过程中,因软抽和乒乓球摆动幅度大,很容易因用力挥球拍而打到对方。另外由于工艺问题,玩具的连接部分并不牢固,没几下乒乓球就掉了,暴露的杆子很容易扎伤孩子眼睛。 而那些被人忽视的“安全”玩具,表面上没有危险,但却深藏剧毒。 成年人15-20克可致死,因儿童比较敏感且硼砂易溶于水,所以很容易玩耍后用手摸嘴、揉眼睛...进而出现身体不适的反应,轻则皮肤灼伤、呕吐,重则5-6克就会引发生命危险。 
最新风潮的夜光风筝,因解锁夜间娱乐新项目而备受人们喜欢。
白天工作忙没时间,就可以晚上放风筝,看着闪闪发光的风筝十分酷炫。
但娱乐升级的同时,危险系数也在陡然上升。
夜光风筝自带电灯和电池,重量增加,很可能会因飞行不稳而砸伤行人、孩子...
再者,风筝的制作材料是金属,而金属导电,
夜光风筝本身带电,不仅容易引发短路的可能性,万一遇到高压线,是想都不敢想的后果...
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商家只想着卖货挣钱,而所谓的网红爆款,也不过是资本的运作,利用人们从众心理的营销。希望家长们可以提高安全意识,别轻易被宣传所诱导,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相对有保障的玩具。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于儿童玩具市场的把控,严厉打击对儿童有危害的三无产品。孩子的成长经不起意外,孩子的安全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分享出去,让更多的家长引起重视,以免悲剧再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