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engyu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复制链接]

46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472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6:31: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三个方面叫作不明确性。什么叫不明确性?比如我们要评价一个人的领导力高低,请问领导力如何定义?有人说,领导力就是你带领团队得出的结果,最后拿到的销售额。其实那个是销售。有人说,领导力就是你和同事关系好,你周围有群哥们儿愿意支持你。其实那是党同伐异。所以你很难清晰地界定出什么是领导力,这就造成了这方面的模糊。因此,你让一个人评价自己的领导力怎么样,很多人会觉得还不错,但实际上大家恨他恨得要死。领导力这样的指标无法度量,或者说友善、关爱这种指标无法度量,所以会导致人们过度地高估自己。



人们在对这些不明确的事情进行评估的时候,都会进行自利性定义,这也是通过实验来证明的。就是把一些模糊的定义给到很多参加实验的人,你就会发现,这些人对这些模糊的定义所给出的定义结果都对自己有帮助。比如你让我来定义领导力,我就会说,你不怎么管公司,公司还能够好好运转,这就叫作有领导力。为啥?因为我就不怎么管公司,我认为不怎么管公司就代表着有领导力。但是你为什么不去评估你公司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呢?你为什么不去评估你的员工满意度呢?你为什么不去评估你给股东创造的收益呢?因为我选择自利性目标。每个人都是这样,每个人都喜欢选择自利性的目标来做这些模糊方向的定义。



这里边有两个不确定,一个叫作横向不明确,一个叫纵向不明确。横向不明确是什么呢?有各种标准,比如关于领导力,我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定义,这个叫作横向的不明确。什么叫纵向不明确呢?程度的不同。比如大家要多陪陪孩子,这是一个指标,一个好的家长要多陪陪孩子。那什么叫多陪陪孩子?一周陪他多少个小时是合适的?从少到多,不明确。这些不明确加在一块儿,不明确性、不可观察性和可控性造成的错觉,让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在很多地方自利,在有些地方自卑。



那它的问题就在于,有可能导致我们过度自信,或者产生人际间的敌意。人和人之间,所谓的办公室政治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在同一个公司里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就是因为你在解释自己行为的时候是一套标准,你看到的是你内在的想法,你看到的是你多么为这个公司着想,你看到的是你下了班以后还在工作,你有很多这样的事,比如“我上次那个可以报销的钱,我都没有报销”,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些事。你在看别人的行为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人每天都不知道在干吗,在混日子,说那些怪话,一天到晚捣乱。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就会低估别人,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就高估自己,所以,人和人的矛盾是从这儿来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矛盾的来源,我们无法评估自己的水平到底是高还是低,这叫作虚假的独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472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6:33: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这个更令人警醒了,叫作道德的优越感。前面我们讲了道德很难度量,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的人会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我说绝大多数的人,是因为他们做了很多的实验,问参与者:你的道德水平大概占多少?你遇到某种情况会不会捐钱?遇到某种情况,你会不会帮助人?得出的结论就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都会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都会认为自己会干得更好一点。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良好的道德令人向往。我们都希望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道德评价是可控的。就是你道德不道德这件事是可控的,你想要表现得道德,你就可以表现得道德,这个跟外部的环境没关系,所以你会高估自己。第三个原因:道德的事是不明确的。所以把这些原因集合在一块儿,你会发现我们很多人会高估自己。



那么请问,是我们低估了别人的道德感,使得我们的道德水平更高,还是我们正确地估计了别人的道德感,但是更高地估计了自己的道德感?这个你不能瞎猜,需要用实验来证明,所以他们又设计了很多的实验、很多的标准去证明。最后发现的结果是什么?很有意思。人们在评价别人的道德水平的时候,有着不可思议的准确,比如要不要捐款,要不要出手帮助人。我们能够很准确地看到别人大概的道德水平,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道德水平。那为什么会高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利益和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会发现对利益更敏感。在你做这个道德的问卷的时候,你不会想到你要损失钱,或者要损失时间。但是当你真的面临着那个捐款,面临着那个麻烦的事,比如你要去做志愿者,你要去做这件事的时候,你一想,觉得好烦,很多人就撤了。不是说没有人做,而是有很多人就撤了。所以,我们高估了自己的道德感。



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有一种评价方式叫内部路径,还有一种叫外部路径。内部路径就是,我看到这个人,我觉得他是怎么想的,一般来讲他会怎么做,这个叫作内部路径,我们从一个人的特质来判断。外部路径就是认为绝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有数据的支持,可以从大面上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多少人做不到,这个叫外部路径。我们评价别人(道德水平)的时候很准确,但是评价自我的时候,我们会忽略概率的分布。如果按照外部路径来评价,从数据上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愿意做志愿者。但是当我们在评价自己行为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个频率的分布,外部的数据对我们不再起作用。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长期过程的影响。假如你生活在一个扭曲的世界里,长期的生活压力会导致你的道德判断产生巨大的偏差。最典型的就是纳粹对德国人的影响,纳粹能够把德国人的道德感拉到同一边,觉得只要帮助犹太人就是不道德的。如果你举报了一个犹太人,这是很道德的;如果你救了一个犹太人,救了一个生命,反而是不道德的。长期的压力扭曲了人们对于道德评价的能力。那么,这会有什么影响呢?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是有问题的话,我们会产生极端的想法,会产生道德的错觉,会对他人做过度苛刻的批判,会挥舞着道德的大棒打击这个社会上其他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472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6:34: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那么,怎么办?我们前面讲的这些都是无知的原因、分析,我们已经理解了。那现在怎么办?这个作者的建议是,如果你想要相对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就要学会洞悉情境状况。比如我现在问你,如果我现在把你们空投到珠峰大本营,请问你们能不能咬咬牙爬上去?很多人(尤其是小伙子)会觉得“我都到那儿了,我吃碗方便面我就上去了,加把劲儿,我就不下来”,但是这个作者给你讲了一段,特别有意思,他说:“登山者若想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最好能正确认识将要面临的具体情境。他们必须清楚,在登顶那天,他们不得不很早起来或在一夜未眠的条件下冲刺登顶前最后的900多米垂直距离。他们将会饥寒交迫。他们必须清楚,在那样的海拔高度中,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还不到海平面氧气浓度的三分之一,即便在供氧的条件下,他们的认知功能仍会严重受损。他们还必须清楚,那里的风会达到飓风的强度,风寒指数会低至零下65摄氏度。他们不仅须清楚上述事实,还须知道在这种风寒指数下,暴露在外的皮肤冻结的速度有多快(几秒钟内),以及他们在为登上顶峰而极缓慢和小心翼翼地行走数小时时会感到有多冷。”



如果你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轻易地做出一个判断,当然是非常危险的。在生活中,我们要评判一个企业(我们经常会这样,评判这个企业怎么怎么样),或者我们会评判一个人,我们会评判一件事,你可能也需要知道一些实际情况,比如一个人创业有多么不容易,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经过多么复杂的流程,这些事情会对所有人有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第一件事是我们要知道,到底会有些什么具体的事发生。



书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比如让咱们这群人估算,明天中午咱们一块儿去北京的市中心旅游,你们觉得咱们一共要带多少钱合适?就是组织一次北京市中心游,比如西单、王府井游,咱们这三四十个人带多少钱合适?大家就开始随便估算,估完了以后,就分了好几组,问他们问题。最后发现,问什么样的问题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我们估计的准确度?你首先问他:仔细地想象一下,你在西单和王府井要干什么?有些人一开始根本就没有想这些,他就大概地想想,觉得一人带五十吧,这就够了。你就问他:你现在仔细地想想,你明天去那儿要干些啥?想完了以后,再加一个问题:如果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顺利,会怎么样呢?就是你得反过来再想一遍。正着想一遍,反过来再想一遍,这时候所得出的预计是最准确的。我们在评判、做决策的时候,或者我们自己在公司里边做决策,一般都是正着想一遍,觉得想通了就行了,很少有人会再反着想一遍:“万一不对呢?万一不是这个情况呢?这样会造成什么恶果呢?这样做的问题是什么呢?”两个方向去思考,能够提高我们准确认知的可能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472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6:35: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除了对未来的情境有更多的想象、理解充分之外,还有一招叫作参考他人的数据。历史数据是有用的,你得多去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大概的数据分布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候才能够更加贴近你自己的真实情况。



还有一件要提醒大家的事是什么呢?我们在做自我评估的时候,经常无法预测情绪。比如我现在让你想象:你回到家,打开你们家的卫生间,发现卫生间的浴盆里有一条鳄鱼,你是什么感受?你们可能会惊讶、恐惧、尖叫,对吗?但是这和你真的看到一条鳄鱼趴在浴缸里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此刻你预计到了自己会尖叫、恐惧,但是当你真的见到那个鳄鱼的时候,那个恐惧感是窒息的,你可能根本想不到你动不了了,傻在那儿了,那个僵硬的感觉是普通人没有感受过的,这就叫作无法预测的情绪。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跟我们预想的不一样,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是知道那个情绪的名词,但是我们没有体会。当这些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出现的时候,比如说恐惧、尴尬、“社死”(我们现在流行这种词)这些情绪或状况出现的时候,你是完全陌生的,这叫勇气错觉。比如你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人偷钱包,你会不会制止?我们听到很多人说“我会”,对吗?“这些人真是太没有血性了,如果是我在的话(一定会制止)。”你要是真的在现场,你可能吓傻了、呆住了,这就叫勇气错觉。我们很多人在社会的生活中,会非常简单地评估别人的行为,骂别人,把这个人挂出来,然后指责他、辱骂他,原因就在于你觉得自己肯定能够做得到,你自己肯定是个好人,但实际上这就叫勇气错觉,你要是真的遇到那种情况、那种情绪,给你带来的这种社会抑制,会把你抑制住,让你动不了,这种状况是非常常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472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6:36: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总体来说,人们会低估短期的情绪,但是会过高地估计长期的情绪,这是我认为这本书里很有意思的一个小的知识点,但解决了我头脑中的很多问题。什么叫低估了短期的情绪呢?比如你离婚了,或者分手了,你的短期情绪冲击会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你之前可能会觉得“离婚就离婚,离婚的人多了,我又不在乎”,但是真的离婚了,那半个月之内,你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是人们会过高地估计长期的影响,就是有的人会觉得很难过,说“我这辈子走不出来了,这辈子我都没戏了,我永远不能够接受这样的生活”,一年之后,你绝对接受了,照常生活了。情绪这件事对人们的冲击像大浪一样,短期之内力量很大,你容易低估短期的冲击,高估长期的冲击。长此以往,生活总得继续。这也是这本书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点。



还包括禀赋效应,这个作者也多次提到了丹尼尔·卡尼曼,因为他们都是心理学的大家。禀赋效应会使得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判断不一样。什么叫禀赋效应?如果是你的东西,你就会觉得好一点。比如这个杯子平常卖5块,你自己拿回家用,用完了以后,你会觉得这杯子至少值10块,因为它是你的。人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就会赋予它更高的价值。在我们看待道德判断等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这样。



最后,这个作者强调,自我评估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自我映象这件事很难,是因为它本身太难,而非人们愚笨。过去人们曾经把达克效应(邓宁-克鲁格提出的这套理论),特别解气地用来骂人,说“这个人好笨哪,这个人有达克效应,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但实际上邓宁告诉我们,不是因为这些人太笨拙,而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很难。就算你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你是一个很牛的人,你掌控着很大的权力,你一定是曾经是聪明过的,但是你依然会对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这件事确实太困难,信息环境太过复杂,我们需要经常性地进行认知修正:你得出一个结论以后,再反方向地问一问,多去听听不同的意见。我曾经听过一个管理学家说,如果你要做一个决策,你一定要去问身边的人,直到听到反对意见,才能够做决策;听不到反对意见的时候,是不能够轻易做决策的,因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所以,我们需要进行认知修正。然后我们需要尊重历史数据,我们需要多看看他人的表现。



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它提醒了我们每一个人,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以后指责别人的利器,这其实是指向我们的。这本书还补充了两个说明,第一,在很多事情上,人们看待自己的问题也并不完全不准确。比如认知水平高的人,判断自己会相应地准确一些。你在这方面的能力强,你判断自己也会相应准确一些。这件事有标准的打分机制,你也会更容易判断自己。第二,高估自己这件事也并非完全不好。它有什么好处呢?人类进化到现在,高估自己是一个进化的结果,我们就是容易高估自己,容易自利性地做出判断。这种自利性的判断和高估自己,一定有它的道理。它的道理在哪儿呢?就是这种人更容易乐观,更容易获得成就,更容易走出逆境,这都是好的一面。但是作者补充了一句说:但是,程度一定要低。就是你可以有一些自利性的评价,但是程度要合适,程度要低。如果你过高地做出了自利性评价,那就会造成很大的损伤,对自己、他人、整个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所以,回到德尔菲神庙的那两句话,第一句叫“认识你自己”,第二句叫“凡事勿过度”,说的其实是一件事。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本书,叫作《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争取都能够从认知偏差走向自我洞察。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000
16#
发表于 2024-7-27 07:35: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000
17#
发表于 2024-7-27 07:35: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000
18#
发表于 2024-7-27 07:35: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233
19#
发表于 2024-8-5 07:00: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233
20#
发表于 2024-8-5 07:00: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9-8 12:19 , Processed in 0.022241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