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engyu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捉弄人的大脑

[复制链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7: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建议1:警惕人身攻击,即仅根据某人的头衔或地位而对其进行攻击。比如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他是一个“洗地”的,他是一个富二代……这种说法全部都是人身攻击。他就算是一个富二代,他就算是一个官僚,不代表他说的话一定是错的。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观点中出现了很多人身攻击,你要警惕他接下来说的话。

建议2:怀疑权威观点。有人会说自己是什么什么专家,曾经做过什么什么事。你曾经做过什么事,你是什么样的专家,只能代表你的过去,并不代表在这件事上你一定对。如果一个人在讲道理的时候过度强调自己的身份,很有可能是心虚的表现。所以,我们不要被他的身份带偏了。

建议3:找出错误类比。比如说,选举法国总统的时候,有一个选举人说:“我不赞成为每家公司制定劳动法,就像我不赞成为每条街道制定公路法一样。”乍一听觉得有点儿道理,实际上,公路法跟劳动法是不能类比的,这两个东西具有完全不同的效力。所以,简单的类比,或者机械类比,是不能够产生说服力的。

建议4:不要感情用事。这个特别重要,就是当你对一个观点感到热泪盈眶时,一定要小心;当你对一个观点感到愤怒时,一定要小心;当你对一个观点感到焦虑、紧张、绝望,一定要小心。因为这些东西在刺激你的情绪。为了在网络上生存,很多人都拼命博流量。博流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撬动情绪,这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一旦一个人的情绪起来了,什么道理都无法和他讲。他觉得,“我喜欢你就行,你说的这个我就接受”。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当情绪来临的时候,他就很想做一些事情参与一下,甚至花很多钱。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时候你是被人利用的,所以要小心情绪。

建议5:选择科学证据而非轶事证据。轶事证据是什么,就是你听说的曾经发生过的某件事。比如说,有一个人说:“战争视频游戏应该被全面禁止,因为有个学生在玩游戏后袭击了他的同学。”你看,这就是一个孤立的事实。因为有过这么一件事,所以战争视频游戏要被禁止。但这个影响真的存在吗?存疑,因为它不是一个科学证据。如果你能够证明这些游戏确实伤害到了孩子的脑白质,从而导致了多少例的这种伤害行为发生,那这就是一个科学证据。所以,要小心轶事证据。

建议6:避免等值错误。什么叫作避免等值错误呢?比如我们有时候会说这个老师不负责任,这个老师不像话。然后别人说:“你凭什么攻击所有老师。”我说:“我只是说某个老师,我说的是有些老师,你不能说连有些老师我都不能批评。我绝对不是攻击所有老师。”这个就是等值错误。

网络是一个需要我们学习很多才能够适应的“社会”,因为在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刚刚开始学习的人,基本都是知识不足,但观点强硬。在网上,知识不足、观点强硬的人是很多的。网络上还充斥着虚假信息。在2018年,麻省理工大学追踪了大量的网络信息,观察真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追踪的那些信息里边,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也就是说虚假信息高达50%。而且虚假信息会造成很多伤害,甚至会造成死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8: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在印度,2017年5月,因WhatsApp上散布的一条绑架儿童的谣言,7名男子在恰尔肯德邦被处以私刑并被殴打致死。”因为一件根本不存在的事,也就是谣言,就把7个人活活打死了。“两个月前,在社交网络上被误认为在商店行窃的两名男子也遭遇到了同样的命运。”所以从2016年1月到2018年5月,印度一共断网154次。各位,能想象吗?印度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切断互联网154次,是全球切断互联网次数最多的国家,远远超过巴基斯坦(19次)、伊拉克(8次)和叙利亚(8次)。我们希望zhong国能有更多网民受到更好的教育,更冷静、更理智,更有科学精神、民主态度。这些东西是我们要努力去推动的,而不能够让大家跟着情绪做事。那样的话,互联网就太危险了。

很多人在听完这本书之后,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那我到底该信还是不信呢?在哪些事情上,我是可以信的,哪些事我是不能信的?这件事如果有这么简单的话,作者就不用写书了。它是你一辈子的课题,是你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很可能你现在坚信的东西,很多年以后再看是错的,这也很正常。

书里边有一句话,是亨利·庞加莱(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也是理论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讲的,我觉得说得特别有道理。他说:“怀疑一切或相信一切,是两种同样方便的解决方案,它们都使我们免于思考。”如果你要偷懒,那你就什么都不信,但什么都不信,成本很高,你这辈子就什么也别干了。因为任何投资机会,你不信;任何创业机会,你不信;任何健身、治疗、锻炼的机会,你不信。一切都不信,那不行,你肯定会出问题。那你说我什么都信呢?也一样,这两者都是毫不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2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88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0:38: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当然很多网络平台也在做一些努力,比如说信息核实工作。现在很多大平台开始出现这种核实的工作,你的信息发出来了以后,它给你贴一个“假”,说这个信息是假的,或者给你打一个信任分值。比如说我的账号一直在说真消息,平台就说这个人的信用分值是5分。如果一个人经常发假信息,那他的信用分值是1分或者0分。但是这也会造成新的问题,这个权力谁来约束?万一它成为一种管控的手段呢?万一它成为一种寻租的手段呢?万一它成为平台牟利的手段呢?那怎么办?还有的平台开始删除信息,一旦发现假消息赶紧删除。当然假消息应该删除,但问题是万一权力被滥用怎么办。所以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说政府应该做点事就解决了,不是这么简单,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点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思维水平,才能够减少这些假消息的泛滥和伤害。

作者最后的总结不是简单地信或者不信。“当你在思考、相信、判断时,想想大脑的运作机制。如果你觉得你的身体因为某件事而紧张,请稍作怀疑;如果你觉得一种信仰对你来说非常重要,以至于你无法忍受它受到质疑,你就会知道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被动机推理蒙蔽了双眼,请稍作怀疑;如果你自发地判断某人,问问自己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回想一下背景,请稍作怀疑。”

这段话说得太好了。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人,他在我的视频底下留言,说“凡是这个人推荐的书一概不看就对了”。我当时觉得心里有点难过,我不是为自己难过,我是为他难过。我觉得这么多好书,一概不看,这也太可惜了。他就可以对应上这句话:当你对一个人莫名其妙地产生判断的时候,你要稍作怀疑。

“他人的运作机制和你一样,在你明白是什么促使他采取行动之前,尽量保留你的判断。知道如何在必要时怀疑自己的想法、情感和直觉,会让我们摘掉有色眼镜,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所有细微差别和复杂性。……我们为自己提供了一个重新建立联系的机会。让我们每个人都做出努力,共同修补社会结构,恢复对话,再次分享世界。”

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大家,而且真的希望大家都能自己读一下这本书,书很薄,两个小时或者一天一定能够读完,相信你会有很大的收获。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6-28 01:39 , Processed in 0.019074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