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未出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也未受到影响。
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各地医疗服务秩序正常,全国未出现规模性的疫情。
“五一”假期后,局部地区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的反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 近期有公众反映自己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提醒,无论是二次感染还是新变异株导致的感染,临床表现目前看都是类似的,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一旦感染不要恐慌,对症处理,同时做好个人卫生,包括戴口罩,避免或减少进一步传播的风险。
要高度关注高龄老人以及没有接种疫苗、有基础病的人群。王贵强说,对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群,要关口前移、早期干预。一是建议在社区层面上发挥社区医生或者全科医生的力量,以及通过信息化系统、人工智能多种途径,建立所辖区域的老年人、高风险人群的台账。二是一旦这类高风险人群患病,要及时跟踪监测,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三是重症高风险人群感染后,要加强监测,如果出现低氧等情况,要及时氧疗。一旦有重症病人,应及时住院或ICU治疗。
“导致咽喉痛的原因其实很多,新冠和流感可能导致咽喉痛,很多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咽喉痛,所以要区别对待。”王贵强说。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疾病危害仍然存在。各地各部门要继续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在保障群众健康的同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人群和卫生系统的抵抗力与新冠病毒之间 已经取得一个较平衡的状态
第一,从当前疫情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和重症住院人数、病亡人数都处于较低水平和持续下降状态。 第二,虽然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有些变异株免疫逃避能力变强,但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力、致病力、病死率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第三,虽然全球疫情风险仍然较高,但人群通过自然感染和主动疫苗接种,已经建立比较良好的免疫屏障。 综合这些因素,人群和卫生系统的抵抗力与新冠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一个较平衡的状态。 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不意味着放任不管
接下来还需要继续坚持必要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需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做好预警和风险研判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新冠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乃至更有效地防控疫情传播,都是有价值的,需要坚持。 三是继续强化临床管理和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的救治能力。 四是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加强人员技能培训和物资储备等。 五是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公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心态。 一是做好疫情监测分析。落实好病毒变异、发热门诊、哨点医院、城市污水、社区监测等多渠道监测任务,做好医疗机构就诊情况的监测,持续开展发热诊室。 二是做好外防输入。强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的监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严防境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造成我国疫情大幅反弹的风险。 三是做好重点环节防控。要聚焦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单位的防控,降低疫情引入和传播的风险。同时要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工作,持续补齐人群的免疫差距。 四是做好宣传倡导。倡导公众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同时要保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健康监测。 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 已变为XBB系列变异株 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监测数据显示,4月下旬我国输入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已达到97.5%;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从2月中旬的0.2%增长至4月下旬的74.4%。目前,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已变为XBB系列变异株。 XBB系列变异株是一种奥密克戎重组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强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是目前全球优势流行株。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包括XBB在内正在流行的变异株与早期奥密克戎各亚分支相比,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