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engyu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安的哲学

[复制链接]

42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111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15:15: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五个我们需要面对的课题是死亡带来的不安。死亡这件事情有一个特点就是无法学习。有很多人说自己见过很多次死亡,见过别人的死亡。但实际上你看到过再多次别人的死亡,你对死亡依然很陌生。你对死亡永远是陌生的,因为你不知道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究竟去哪儿了,死了以后他去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很多人把对死亡的不安当作自己逃避人生的借口。对死亡严重不安的时候人会怎么样呢?会显现出精神疾病。一百年前,阿德勒就已经见过很多这样惊恐发作的病例,这些病人会突然觉得自己要死了,喘不上来气了,觉得自己心脏坏掉了,实际上他心脏好好的,但是他觉得受不了了。这就是把对死亡的恐惧放大到了极致。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个谎言(就是自己快死了),那生活中的其他责任都可以不负了,因为相比于死亡,其他的事都不重要。

阿德勒在治疗这些精神类疾病的同时,就慢慢地发现,这些过度焦虑、恐惧的人,都在把死亡作为逃避的借口,以回避自己的责任。那么,我们得学会直面死亡。帕斯卡所讲的“人是有思想的芦苇”,其实就是一种直面死亡的方法,人比人的摧毁者更加高贵。还有一些人总是给自己留下一丝希望,认为“死了以后说不定还会留下一些东西,万一有灵魂,还有来世呢”。作者说,我也没法说这种观点完全不对,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就是你跟死去的人无法重逢。这个人走了以后,哪怕你想象他灵魂尚在,你跟他也无法重逢。所以,不要否定死亡,我们没有必要去否定死亡这件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111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15:16: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如何才能够消除死亡带来的这种不安呢?有三件事值得你认真思考。

“第一,假如我们不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死亡将以什么方式降临,那么是否应该因为死亡的存在,而改变现在的人生轨迹呢?”比如我知道自己是要死的,所以我现在就可以突然什么也不干,或者突然之间开始求神拜佛,突然之间变得迷信、吃奇怪的“药”吗?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会消失,但至爱、至亲之人还会活在世间。如果死亡临近时必须大幅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只能说明之前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有问题。”

“第二,只要每天都过得充实,就无须关注死亡本身。……死亡迟早会来临,与其一直忐忑,不如关注当下,活在当下。”大家有没有发现孔子的《论语》从来不提死后的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活都没活明白,你去研究死干吗?然后季路又问他如何事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侍奉人这件事你都没学会,你怎么学侍奉鬼呢?孔子从来不去掀开这个关于生死的“盖子”,为什么?因为这个“盖子”不能掀开。孔子说,如果他告诉别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那可能很多人连基本的孝道都不遵守了,父母死了都不收殓了,就随便扔在路边,因为孔子说人死后什么都没有;那如果孔子说死后有灵魂之类的东西,那么说不定很多人会用活人来做人殉,这样文化就会退步。庄子也讲“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就这些事咱们不讨论。孔子的观念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跨越了这么多年,孔子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和萨特讲的存在主义,还有岸见一郎在这儿讲的“关注当下、活在当下”是一个道理。死亡是一定会发生的,什么时候到来都行,随时随地死去,都是死得其所。“当你活出了超人的状态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死去,都是死得其所”,这是尼采的话。

“所谓生命,只有在今天、在此刻,才有真实的意义。”这是古希腊罗马斯多葛学派的观点。你是老人也好、小孩也好,你的生命都只在此刻有意义,过去的事都只能成为回忆,未来的事都只是可能,而你唯一能够拥有的是此刻、当下。你们坐这儿听书这一会儿,这就是你现在全部的人生。但是如果我们因为惧怕死亡,而忽略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忽略了我们此刻的体会和感受,那我们的人生就又丢失了一段。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晃很多年就过去了,好像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有体验过一样,人生如大梦一场。每天都过得充实,我们就不需要过度地关注死亡。这是第二件事。

“第三,付出带来的满足感会帮助我们克服死亡带来的不安。”就是我们要付出,多做点事。

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曾经引用先贤的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论老年》日文版一书的译者中务哲郎表达了自己对这一点的理解:“种树,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为了获得灵魂的永生。”

这是个隐喻。前人打造的东西后人来享受,这种付出就是在创造价值。实际上,生命就是这样,就是一代人为下一代人不断地奉献。

“终日为无法掌控的事情担忧,实在是毫无意义。……我们努力生活,并不是为了分散注意力,减少对死亡的关注,而是因为只有拥有充实的现在,才不会担忧未来。”这个观点跟尼采的哲学是相似的,就是我们可以活出超人的状态,我们不是只为自己着想,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我们可以奉献的机会很多。当你在付出的时候,你心中这种不安的情绪就会相应地少很多。为什么过去很多人说自己死了也死得其所,还有很多人能做到前赴后继、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原因都在这儿。因为他心中有自己追寻的意义,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样的事,这时候死亡就变得没有那么可怕了。

另外,作者也告诉我们,生命有它永恒的方式。生命永恒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自我长存”。比如孔子,他现在是死了还是活着?从肉体或者心灵的角度讲,可以说他不存在了,但是孔子这个人的“自我”一直在,我们在想起他、说起他的时候,我们脑海中都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以及他说过的话、做出的贡献,都留在了这个世界上,所以他可能是最“长寿”的人之一。所以,人是用“自我”的方式永生的。有个电影叫《寻梦环游记》,那里面讲,墨西哥人认为只要人间还有你的照片,你就没有死,你依然在“亡灵世界”活着。其实这反映的就是“自我”的概念,还有人记得你,还有人的心中有你的位置。所以用这种方式,也能够使我们的内心得到稍许的安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111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15:18: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人生的五大课题:人际关系、工作、疾病、衰老和死亡。

那么,最终总结一下,人究竟应该如何摆脱不安。作者给出的最重要的建议是活出与众不同的自己,而并非遵从普遍价值观。什么叫普遍价值观?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是好的,比如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挣钱是好的,在大城市生活是好的,当官是好的,身体健康是好的,这是绝大多数人认为的普遍价值观。但是你不要被这些普遍价值观所绑架,你要找回你的个性,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这样你的不安程度会下降很多。我们的不安很多时候就来自我们觉得自己永远都满足不了大家的要求。再怎么努力,好像都满足不了大家的要求,因为总有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好像总有人干得比我更好。这个所谓的“更好”,就代表着有一个普遍价值观在那儿。如果你不遵从这个普遍价值观,你就没必要什么都跟别人比,你只需要符合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遵从你心中的道德,愿意为别人做贡献,愿意坚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里非常关键的一点就在这儿,假如你特别希望所有人都不讨厌你的话,你将一事无成,而且你将非常痛苦,每天生活得很焦虑,不断地想讨好别人。这是第一个方法,叫活出与众不同的自己。

第二个建议跟第一个其实差不多,叫作勇于无视他人的期待。这话说得确实不好听,家长听到了会很生气,怎么要让人勇于无视他人的期待。这个社会会给我们很多束缚,希望我们能够遵从各种要求。有人说,无视别人的要求,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需要勇气。作者说,无视的确很难,迎合也不容易。你以为迎合大家的要求就容易吗?事实上,迎合大家的要求可能更难。就像我讲创业,我经常劝很多人创业,总有人说创业风险太大了,而且创业也很累。但是创业很累,难道打工不累吗?那些在网上天天抱怨的人,是创业的多还是打工的多?打工人的抱怨比创业者的多多了。因为打工还要在老板面前表演,很多人打工从早熬到晚,老板不走,他也不走,还得表演自己在工作;创业反而不需要,创业就是做有用的事,没用的事可以不做,想今天放假就可以回家了。所以,有时候这个难易是很难度量的。想要无视别人的期待,确实不容易,但是完全迎合更难。

第三个建议,作者说是认真地愤怒。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可能跟日本人的民族性有关,很多日本人都特别容易被群体裹挟,特别怕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当他们遇到了引起社会公愤的事件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不说话。岸见一郎说,要分清私愤和公愤,遇到引起公愤的事情的时候,不用太在意他人的眼光,挺身而出,该愤怒就愤怒,这时候你的负担会小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111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15:18: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四个建议是,将人生视为旅行。就是前面我们讲的要体验生活。当你将人生视为一场旅行的时候,你每天都是一个“异乡人”。虽然你还生活在这个城市,但是明天这个城市可能就会发生很多的变化,你每天都可以观察到很多变化,每天都能够以一个“异乡人”的视角,去体验沿途的风景。这样,人生将多么美好。我躺在床上的时候经常就会想,明天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但不管大事小事,明天一定会发生一些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事,这就是人生美妙的地方。

古希腊的政治家梭伦说过:“人生就是要目睹不想目睹的现状,遭遇不想遭遇的经历。”可能古希腊的时候,人们普遍生活得比较艰难,所以梭伦说得比较悲观。但实际上确实如此,你想或不想都不重要,因为世界不是由你想或不想主导的,事情该发生总会发生。你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沿途的风景。然后将未知所引发的不安,转化为对自我的鞭策。所有解决不安的方法,归根结底都是去做事、去创造、去观察、去体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不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做,只是感到不安。所以这下大家就理解了:既然不安是我们不去做事的借口,那么不安最“怕”的就是你的行动。当你去做决定,去做事的时候,不安就逐渐地消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111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15:19: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五个建议叫作凝视不安。克尔凯郭尔(丹麦哲学家)讲过一句话,叫作“不安是自由的眩晕”。当你能够凝视不安,凝视这个让你产生眩晕的深渊的时候,你的内心会被深深地吸引,想要接近深渊,并且凝视其中。所有开启冒险行动的孩子们,他们纵使不安,也忍不住欣喜。大家这一点上可以向小孩子学习。如果你带一群小孩到一个小岛上探险,告诉他们,开始玩吧,去小岛上探险,孩子们会不会对未知的森林感到不安呢?一定会,但是他们也会欢呼雀跃,很开心地去面对这个不安,这就是我们应该保持的赤子之心。我们面对的人生,会给我们带来自由的眩晕,但是我们要学会保有内心欣喜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111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15:19: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六个建议叫作两手空空。如果你想开心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那么前提就是不要有那么重的包袱。什么样的人包袱重呢?如果你总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我的”,那就说明你的包袱重。当你认为你在生活中获得了很多东西,并且想要一直拥有这些东西,不想损失这些东西的时候,你的包袱会变得越来越重。像第欧根尼(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他居住在一个木桶里,在广场上睡觉,亚历山大大帝来看他,说:“有什么我能帮忙的?”第欧根尼说:“你让开,挡住我的阳光了。”然后亚历山大大帝就感慨:“我羡慕第欧根尼。”当一个人能够做好两手空空的准备,知道现在拥有的东西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时候,他的不安感会下降很多。由于拥有了一些东西,而产生害怕失去的不安,是占有欲带来的不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111
2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15:19: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七个建议就是交朋友。我们可以去交一些挚友。这也是阿德勒的观点,他说:“要消除个体的不安,唯有将自己和集体相连。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属于他人时,就能安心地生活下去。”“即使感到孤立无援时,人也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结中。”阿德勒始终认为,想要解决深深的自卑,就要学会奉献,把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融为一体,这才是真正有效减少自卑的方法。如果我们用割裂的方式来抵抗自卑,比如总是想着“我要战胜所有人”“我要欺负别人”“我要变成最有钱的人”,这些方式都会使得我们的内心失衡,进而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要找到好朋友,找到一个让我们有归属感、愿意为之奉献的集体。

第八个建议就是活在当下。我们前面说过,只有当下才是我们可以生活的地方。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无论你是能活三千年,还是三万年,都请记住,人所失去的,只是他此刻拥有的生活;人所拥有的,也只是他此刻正在失去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只能活在当下,这是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的观点。

不能活在当下,其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和现实的联结点。……我们生存的目标就是在接受的同时,不断给予和贡献。只要我们永远记住这个目标,就不会在未知的人生之旅中迷失自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111
2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2 15:20: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没有那么深奥的理论,这也是岸见一郎写书的特点,他能够把深奥的哲学理论变得非常平民化,让大家听懂、理解,让大家的心灵产生触动。所以如果你认为这是一本“心灵鸡汤”的话,那它也是丰富而富有营养的“心灵鸡汤”。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一丝抚慰,缓解大家的种种不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6-14 20:04 , Processed in 0.021449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