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至8日,问墨堂书法培训机构内,“探秘古韵·简牍书写”活动温暖启幕,如轻启时光封印,让一段沉睡的巴賨往事重新吐纳呼吸。渠县厚土之下“重见天日”的简牍,墨痕宛然如新,字字珠玑,静待知音。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在城坝津关遗址、城址区、水井区出土的简牍内容有:法律文书、九九乘法表、书信、识字课本、天文历算等等,相当于宕渠地方的档案库,这些都为研究秦汉帝国县域治理提供了重要线索。除去青川战国木牍、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城坝遗址是四川第三次发现简牍,大大填补了地方史料的缺失,记录了秦代到东汉时期的历史。城坝遗址发现了200多枚竹木简牍,是对当时秦代、西汉、东汉宕渠人社会生活最真实的反应,最直接反应、最正确的反应。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驻城坝遗址考古工作站、县城坝中心工作人员与问墨堂书法培训机构40余名书法班的师生齐聚一堂。
竹片沁凉,其上却奔涌着文明的滚烫血脉。当童稚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竹简,仿佛接过了巴賨先民穿越时空递来的无形薪火。随着汉隶的方正古拙在笔端沉稳流淌,沉睡的《城坝事迹》便在墨香浸润中,重新拥有了清晰而有力的心跳。
一撇一捺,不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对《城坝事迹》的虔诚复刻与深情解读。专家们的讲解,让简牍上沉寂的文字瞬间鲜活,幻化出古老的场景与动人的智慧。这一刻,文物在孩子们专注的笔尖“焕发新生”,古老的文化在沉浸的书写中“绽放光华”。
研学,是通往历史深处最动人的小径。 它让知识挣脱纸页的束缚,让文化在真实的触摸与体验中血脉贲张。在渠县这片文化沃土上,每一次这样的躬身实践,都是对“建设全国巴賨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宏伟蓝图的生动注脚。唯有让年轻的手真正触摸过历史的肌理,传承与创新高地才能在他们心中拔地参天。这简牍上的墨痕,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最坚韧的脐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