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
悟人生哲理
读•读最美的书
感•最感动一生的故事
悟•悟精彩人生的大智慧
一个故事就是一段亲情的倾述 一个故事就是一则哲理的阐述 一个故事就是社会的一扇窗户 阅读要感要悟,读得越多,悟得更透。打开书本去阅读,感悟书中的清香、书中的哲理、书中的故事!愿感动像洒着晨辉的明月一样,照亮你心灵的天空。 成语故事 道不拾遗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 商鞅年轻时代就喜欢刑名之学(古代研究依法治国、赏罚分明的学问)。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去任宰相,完全是出于逃生。那时,他的父亲卫叔痤在魏国当宰相。有一次,卫叔痤病重,魏王来探望。魏王问卫叔痤:“如果你的病难以治愈,朝廷中有谁能代替?”叔痤说:“我儿子卫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个喜欢以法治国的人,所以,对叔痤的荐举自然不高兴。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脸色,心里明白了许多,为了表示对魏王的效忠,就对魏王说:“既然你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杀了吧!千万不要让他跑到别国去,让别国用他。”卫鞅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了秦国。 在秦国,秦孝王录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王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以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打仗。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 人生哲理 商鞅变法启示我们,事无大小,遇到难题不能解决,哪怕到山穷水尽的勺地步,一定要想到去变化,用合理的变化来解决难题。如果一 味地走老路,只会越走越窄。改则进” 改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酝酿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只能当“弄潮儿”顺应历史的潮流,并积极推动它,而不是当时代发展的绊脚石”。积极推动变法的商鞅正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因此,秦国大受其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风气日益良好,国家实力逐渐强大,最终鲸吞六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举。 活动纪实 学校小太阳广播站带领全校师生开展“读国学经典,悟人生哲理”系列活动。 阅读一个好故事,可以使你的人生更加精彩,学一天哲理,不如每天感悟一个好故事,回味一个故事,深明一个道理。 总监|贾德洪 审核|易小忠 策划|吴茂丽 编辑|唐智慧 图文|值周组
欢迎光临 幸福渠县 (http://qx.dz169.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