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yuan 发表于 2024-4-23 09:29:38

接下来我们讲第三个神经递质——内啡肽。内啡肽与我们怎么样去追求健康有关。我们讲的前两种神经递质是要规避的,而这个是要追求的。在作者行医的过程中,有很多孩子来她这儿看病,她发现一个女孩身上有刀疤,是女孩拿美工刀划的,就是自残。她就问那个女孩:“你为什么要划自己的身体?”那个女孩说:“我就是想找一种感觉。”各位,你们知道她找的是什么感觉吗?她在用刀划伤自己的身体之前,已经麻木了,因为没有感觉就麻木了,她现在需要有点感觉。作者说你所找的感觉就是内啡肽,你要找的就是体内分泌内啡肽的感觉。因为内啡肽是一种自我疗愈剂。当我们的身体受伤时,内啡肽会起到镇痛的作用。这个女孩子把自己的胳膊划伤,虽然流血会使她疼痛,但她能够感受到内啡肽的分泌。当一个人完全感受不到乐趣和关爱的时候,她的人生就麻木了,她就可能会产生自残行为。

为什么内啡肽会遇到这么大的挑战?因为现在是手机时代,大家都在倡导一心多用:同时打开好几个页面,同时做很多事,看视频的时候还要发弹幕,我们都习惯了。我看到很多年轻人这边写着作业,那边放着球赛,球赛视频上还有弹幕,他们还要聊天。又比如一边要写作业,一边还戴着耳机听音乐。他把自己的身体割裂成很多个部分,让它们一块儿运作。这种一心多用会让我们非常疲劳,产生过劳的问题。同时还因为完美主义,我们看到了很多虚假的完美的生活。

要分泌内啡肽,我们就得知道,人的幸福只来自内心,所以要留心我们的内部信号,留心我们对于事物的内在感受力,比如我们在这儿喝一杯茶,如果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喝茶,很有可能你都不知道你喝了多少杯,你都没有感觉到这杯茶的温度或者口感。那分泌内啡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当我要喝这杯茶的时候,我要认真地喝,我要感受这个杯子的重量、温度,然后尝一口这是什么茶,品品它的味道。你越沉浸、认真地去体会你的生活,你越能够产生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内啡肽所带来的。

自我关爱能够帮助我们分泌内啡肽。这里边的具体方法包括正念、冥想、大笑、听舒缓的音乐、有氧运动、充足的睡眠还有感恩。我讲一个很好用的方法,这个方法我已经介绍给很多人了。其他人(包括青少年)用了以后,效果都很好。就是如果你觉得很自己不幸,觉得自己每天的生活都很没劲儿,你可以每天写三条感恩日记,写三条就够——今天有哪三件事值得我感谢一下,感谢一下别人也可以、感谢大自然也可以、感谢社会也可以、感谢自己也可以,总之每天找到三件让自己觉得很幸福的事情,或者得到别人帮助的事情。只要你坚持一两个星期,你就会发现你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因为你的体内不自觉地分泌了内啡肽,你开始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当我们能够分泌很多内啡肽时,我们才不会过度地依赖手机,去追逐贪婪的多巴胺,这就是对症的方法。

作者给的第一个方案是爱,父母要纠正孩子,靠吼是不管用的,靠爱更管用。就是你要对他表达爱,跟他一起放松,学会写感恩日记,一起走到大自然里,看看森林、看看大海。同时,家庭成员和朋友之间也要表达爱,这很重要。这是关于内啡肽的分泌。

mengyuan 发表于 2024-4-23 09:30:22

接下来我们讲催产素。催产素又被称为“爱情荷尔蒙”,也被叫作“拥抱荷尔蒙”,它是什么呢?当我们感受到爱意、被爱意包围的时候,就是催产素在分泌,所以它是人和他人之间的连接器。人是生而连接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如果长期感受到孤独,是会生很多病的。我专门讲过一本书叫《孤独经济》,上线后大家可以听一下。长期孤独会让人生各种各样的病。

张学友有一首歌叫作《心如刀割》,大家觉得这歌名夸张不夸张?心会有刀割的感觉吗?答案是会。心脏绝不仅仅是一个机械泵,我们千万不要把心脏理解成就是泵血的东西,心脏包含四万多个专门的神经突触。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听到一个非常美好的消息,或者有人爱你、你感觉非常温情的时候,你会觉得一股暖流流过心头。我们经常这样描述:一股暖流流过心头。当你听到一件很糟糕的事的时候,你会说“扎心了”“这句话扎心了”“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紧”,这种感觉描述是对的,你是真的有这种感觉,因为我们心脏上是有神经突触的,我们是真的能够感受到爱和不爱的。

生活中有所谓的社会性疼痛。当一个人被其他人排斥、被网络暴力、被大家形成的小圈子排挤的时候,他会出现生理性的疼痛,所以孤独会让你付出很高的代价。当然,手机也带来了连接,比如作者喜欢用视频跟爸爸妈妈聊天,发现效果很好。就是视频聊天比过去单纯打电话好,因为你能够看到对方的表情。作者在旅游的时候,到了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她就打开手机,给家里人打视频电话,让全家人隔着手机跟她一起旅行。这就是有效地通过新技术让我们跟他人之间产生连接。

在这方面,青少年最需要培养的是同理心。大家知道,同情心跟同理心是两回事。什么叫同情心?比如某个人很可怜,某个人生了病或者很穷,我需要帮助他,这叫同情心。青少年在玩手机的过程中,他减少的并不是同情心,而是同理心,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你看有的人欺负同学,就是他感受不到这位同学的感受,他不具备站在这位同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同理心,而不是来自外在的同情心。

过多地使用手机,会导致我们的同理心下降,而自大感会提升,我们会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要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建立健康的关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于摆脱手机瘾有着莫大的帮助。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给孩子带来帮助。

mengyuan 发表于 2024-4-23 09:30:59

首先,“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关爱。教他们原谅犯错误的自己。提醒他们,他们只是孩子,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与其让他们沉溺于悔恨和自我批评,不如教他们明白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知道下次该怎么做”。这就叫成长性思维。一个孩子如果整天过度地自责,他反而不会改变,因为他的自尊水平很低。我跟很多青少年聊天的时候问:“你制订的学习计划后来做到了没有?”他很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没做到,我后来又去玩了。”我说:“没关系,不是所有人制订计划后都能实现,制订的计划没实现很正常,没关系,你能够制订这个计划,就代表着你有了向上的心了,你已经想学习了。”这就是帮助他建立高自尊。

第二,“引导孩子们去鉴别和依靠他们个性当中能服务于他们的部分,并努力改变那些不能服务于他们的部分。比如说,如果他们常常冲人发脾气,事后又后悔,那么父母应该向孩子解释,他们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但是如果他们能做出改变并加以训练的话,他们可以发展出其他与人沟通的方式”。

第三,“在自我关爱和积极改变的征途中,要对孩子的努力和小胜利给予赞美。表扬他们为迈向自我关爱而做出的努力,比如顶着同伴的压力与不健康的友谊保持距离,或在体育比赛中受伤后拒绝重返赛场”。就是你要告诉孩子:“你做得对,这些做得对的事情,妈妈看在眼里。”你要给他足够的鼓励,这时候他才能够坚持,并找到自己的个性。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关爱自己,他才能够跟别人和谐相处,而不是变成讨好型人格。这就是建立健康关系去获取催产素的方法。

同时,要防止网络霸凌。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告诉孩子:我会永远站在你这一边。其次,父母要尽量地减少伤害和损失。然后,父母要告诉孩子:“告诉大人并不是告密。”因为这些事情很严重,所以要告诉大人,这不是告密。同时要去找学校,严重的话甚至要找警方出面,这样才能够快速地阻止网络霸凌。这些是跟催产素有关的一系列行为。我经常说我们不能只管孩子的行为,还要管孩子的大脑,然后有很多家长就会说:“那我们怎么看得到孩子的大脑?大脑又看不见,我们只能够看到行为。”这本书就是教大家怎么看到大脑,就是告诉我们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在生活中是什么反应,所以这本书真的非常重要。

mengyuan 发表于 2024-4-23 09:31:29

接下来,最后一个神经递质叫血清素。控制一个人冷静理智、自我感觉良好的神经递质,就是血清素。我们讲过一本书叫《减压脑科学》,那个脑科学专家就专门研究血清素,他倡导大家每天上午晒半个小时太阳,因为血清素到了晚上就会转化成褪黑素,能够让我们睡好。如果你体内没有分泌足够多的血清素,你晚上可能睡不着觉。在这本书里,作者说血清素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当我们能够创造的时候,我们会分泌很多的血清素。

这就要谈到新技术的好处,就是手机不光给我们带来游戏和社交,它还有很多可以培养创造性的功能,比如我们可以在上面画东西、创造一些设计,它还带来一些教育性活动,比如在手机上接受远程教育、听课。我们帆书属于哪一类呢?很明显是教育性活动。我们就属于能够给大家带来教育性活动的手机应用程序。同时新技术还能培养想象力,就是让孩子通过新的IT技术去提升想象力,实现很多想象。

有一个宗旨要强调一下,就是在这些活动中,父母要少插手。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希望孩子完美,所以无论孩子做什么事,父母都会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或者你可以做得更好,这就会导致孩子觉得所有创造性的活动都很无趣、没意思。孩子刚做完一件事就被别人评头品足,并且被说“你还可以干得更好”,他就会觉得怎么做都没意思。所以在这儿我们要强调:父母要少插手,要给孩子自己去探索创造、开发本能的空间,这时候他才能够分泌足够多的血清素。

总结一下,我们需要增加的是血清素、内啡肽和催产素,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沉浸式地喜爱一些东西,我们要让孩子跟家人、朋友之间产生爱的连接,我们要让孩子的头脑冷静、理智、富有创造力。用这三种神经递质的提升,来减少孩子对于皮质醇和多巴胺的过度追求和依赖。

mengyuan 发表于 2024-4-23 09:32:04

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健康的科技产品使用套餐。什么叫健康套餐呢?一类科技叫健康科技,一类叫垃圾科技,当然她说得有点绝对了,但是你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健康科技帮助孩子分泌内啡肽、催产素和血清素,健康的科技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连接的。那什么是垃圾科技呢?就是通过多巴胺和皮质醇来控制孩子的东西,比如大量打枪的第一视角游戏、大量无用的社交、大量炫富的帖子,这些东西都是垃圾科技。

但是作者说什么呢?她说垃圾食品是不是就完全不能吃呢?也不至于。因为孩子喜欢,孩子觉得那个东西过瘾。有时候大人也喜欢,大人偶尔也会打游戏,也会关注社交。所以,垃圾食品并不是完全不能吃,只是不能多吃。你不能天天吃垃圾食品还成瘾,那你就吃不下健康的食品了,所以要少吃垃圾食品。

mengyuan 发表于 2024-4-23 09:32:35

最后作者给了大家一个六周六步的改变方法,六周六步是什么呢?第一周要创建动机,就是先跟孩子盘点一下,现在使用手机的程度是不是过分、是不是有点多。大家统计统计,关于要不要改变达成一个共识,这是第一周。第二周要准备行动,就是跟孩子一块儿商量怎么改变、大概做一个什么样的计划,这个计划一定要让孩子加入进来,要跟孩子一块儿讨论怎么做。

第三周要采取行动。规定好每天哪些时间不看手机、哪些时间随便看,看哪些内容需要家长的监督,等等,然后就开始实践。第四周要维持行动。就是继续巩固之前的行动,当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挑战,这时候就需要关键对话,需要你能够跟孩子温和而坚定地去讨论这件事情,而不是在孩子犯了错以后说:“我对你很失望,你不值得我珍惜。”这种话除了伤人之外没有任何作用。我们需要表示理解、同情,共情地跟孩子说话,同时坚定地告诉他接下来该怎么做,给他鼓气、给他注入新的动力。然后,第五周要控制复发,重回正轨。最后一周迎来全新的你。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设想,最终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全新的自己。

我个人觉得,并不是说你按照这六周六步做,就一定能够让孩子摆脱手机的掌控。从原理上讲,让孩子摆脱手机的掌控,就是让他的大脑恢复健康。他的头脑健康了,他才不会因为过度的压力而分泌过多的皮质醇,不会因为追求刺激去获得烈性的多巴胺,他才能够主动地放弃手机或主动地减少手机的使用。

mengyuan 发表于 2024-4-23 09:33:02

很多家长说:“现在是关键阶段,我们不能够放手,不能等他上了大学再说。”学会和手机共处,是每个人的必须面对的命题。你希望他什么时候学会这件事?如果你坚定地认为:“只有上了大学以后,我才敢让他用智能手机。”那么我只能告诉你代价会很大,因为越晚去学,学会使用手机这件事对他来说就越困难。如果你希望孩子不仅仅是上个大学,还能够健康地上完大学,并且能够工作、能够创造价值,就需要让他在适当的时间学会和手机共处。

但是很多家长的态度就是“我不管,我只要把他塞进大学就好了”。那他到了大学以后使劲玩手机,你怎么办呢?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越早能够解决这件问题、让他学会跟手机和谐相处,才越好。每个孩子不一样。像我们家,大概在小学阶段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我们从来不会为了手机吵架。有的家庭可能到了初中、高中,慢慢地找到了让孩子使用手机的节奏,但前提是让孩子的头脑健康。也就是说,孩子的头脑不需要每天承受那么重的负担。

我们的孩子80%的精力都用来对付父母了,父母的过度干预、不礼貌的言辞和强行介入,会导致孩子头脑负担很重。负担很重的头脑,是不可能摆脱成瘾性的。你试图说:“我不改变,他改变。”这是做不到的,这个改变是双方都要做的。你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做出努力,一方面要改变你和孩子的关系,要给孩子一些信任,允许孩子自己去尝试着掌控手机。可以失败,失败了再来。慢慢地,你最终一定能够帮助他成为手机的主人,而不是手机的奴隶。

mengyuan 发表于 2024-4-23 09:33:30

作者在最后一章说,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适应性,就是我们是不是能够适应新的科技、适应新的世界,但是我们的适应与成功是肯定的。因为每一件新工具的产生,都会给一代人带来极大的挑战,但是历史都证明:人始终是主人,而工具会成为我们使用的对象。关爱、联系和创造,是非常重要的三个关键词。想要让孩子摆脱网络成瘾,最重要的是你给他足够的关爱、跟他建立足够亲密的联系,同时把精力放在工具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上,而不是让工具掌控我们的大脑,使我们成为别人的互联网产品。

希望这本书传递的大量脑科学知识能够被各位家长听到,让各位家长知道:大脑不是看不见的东西,如果我们每天只管孩子外部的行为习惯,那意味着你在用自己的大脑掌控孩子的生活。你会一个头两个大,就是你的一个头既要管自己的生活,还要管孩子的生活,孩子的脑袋就没用了。孩子发现自己的脑袋没用以后会怎么办呢?就只能够去打游戏,因为它只有打游戏的时候有用。因此,我们得知道孩子的行为取决于他大脑的健康程度。

所以,拜托大家了解一下这些听起来比较奇怪的名词:多巴胺、皮质醇、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了解清楚这些神经递质之后,看到孩子相应的行为,我们就能够想到他大脑中在发生什么。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的大脑健康,而不是管他一时一地的行为举止。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更多的家长,也帮到更多的成年人。

夜雨微澜 发表于 2024-5-4 08:01:08

路过

夜雨微澜 发表于 2024-5-4 08:01:12

:victory: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